原標題:中國石油集團長慶油田分公司——(引題)
“磨刀石”產出大油田(主題)
今年1月,中國石油集團長慶油田分公司(以下簡稱“長慶油田”)的油氣產量當量達602.06萬噸,同比增長2.6%,迎來“開門紅”。
“這個增速看起來并不算高,但在連年增長的基礎上實現絕非易事。”長慶油田分公司黨委書記、執行董事何江川說。2012年以來,長慶油田的年產油氣當量一直居全國第一位,在保障國家油氣安全、端牢能源飯碗中發揮著重要的“壓艙石”作用。2022年,長慶油田年產油氣當量突破6500萬噸,累計為國家貢獻油氣當量超9億噸,原油、天然氣年產量分別約占全國總產量的八分之一、四分之一。
油氣當量屢創新高的同時,長慶油田發展潛力如何,高產量是否可持續?這是長慶油田管理層思考的課題。“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我們要著眼當下、心懷‘國之大者’、對標世界一流,走質量更高、結構更優、動力更足、效益更好的發展之路。”何江川說,長慶油田規劃到2025年油氣當量突破6800萬噸,努力為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帶動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在“三低”地里創高地
長慶油田的工作區域橫跨陜西、甘肅、寧夏、內蒙古四省區,在地質學上被稱為鄂爾多斯盆地。鄂爾多斯盆地地表主要是黃土高原和荒漠戈壁,但地下油氣資源非常豐富,被譽為“聚寶盆”。然而,這里的油氣資源具有典型的“三低”特點,即低壓、低滲、低豐度,如何經濟有效開發屬于世界性難題。
“我們這里含油氣的巖石堅硬致密,堪比‘磨刀石’,如果不想方設法去擠、去壓,油根本就出不來。”長慶油田科技發展部副主任方國慶說,“三低”油氣藏被形容為“井井有油、井井不流”“井井有油、井井難收”,勘探開發難度非常大。
要開發“聚寶盆”,必須拿下“磨刀石”。“我們逐步摸清地下情況,給幾千米深的巖層施加壓力,使之產生裂縫,打通油、氣滲流通道。”方國慶說。
長慶油田對盆地資源和低滲透油氣田進行重新認識,重新梳理找油思路,形成快速發現、經濟有效開發的原創性地質理論,攻克黃土塬三維地震、水平井優快鉆井、工廠化體積壓裂主體技術,先后探明4個10億噸級、4個萬億立方米規模油氣區,累計探明油氣儲量占全國的三分之一。
“能源安全是關系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性、戰略性問題。我們大力提升國內勘探開發力度,堅決把油氣安全保供的責任扛起來。”何江川說,聚焦規模效益儲量和戰略新發現,長慶油田自覺找思路、找方法,不斷向資源品質更差、更廣、更深、更復雜的儲層拓展。通過打造低滲透、特低滲透、超低滲非常規油氣藏高效開發的科技創新高地,“三低”油氣藏持續釋放出巨大能量。
黨的十八大以來,長慶油田及時將5000萬噸持續穩產戰略調整為二次加快發展,規劃到2023年實現產量6000萬噸。“我們在尊重科學規律的基礎上,解放思想、主動加壓、再次提速,提前3年實現了這一目標。”何江川說,油氣上產的穩定性對沖了國際油氣市場的不穩定性,助力國家把油氣能源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讓石頭開口說話
“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精美的石頭會唱歌……”作為長慶油田勘探開發研究院的一名科研人員,楊偉偉每天都在實驗室里跟石頭較勁。“石油、石油,從石頭里擠出油。我的工作就是‘讓石頭開口說話’。”楊偉偉說,“一塊來自陜北地區地下約2000米、重約100克的石頭,大約產出10克油。這樣的產出在全世界都是領先的。”
為了摸清石頭的秉性,實現有效開發,楊偉偉和同事加大油氣勘探基礎研究力度,進行了上千次實驗,自主研發的頁巖油成烴—成藏一體化模擬裝置設備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并創新頁巖油勘探開發技術體系。
像這樣的專利技術,長慶油田還有許多。“把非常規油氣開發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可以把能源的飯碗端得更牢、更穩、更有尊嚴。”這是長慶油田科研人員的勘探開發理念。
在“低滲透”上建成大油氣田不易,在油氣當量6000萬噸之上持續穩定增長更難。隨著油氣田勘探開發不斷深化,資源品質越來越差,每年自然遞減700多萬噸。
如何尋找新的增長點?長慶油田將頁巖油、致密氣等非常規資源作為油氣持續上產的新增長極,堅持油氣并舉、常規非常規并進、量效雙提,確保資源有序接替、快速轉化。“能源飯碗的成色如何,技術因素最重要。企業創新和技術開發必須實實在在,才能掌握主動。”長慶油田開發處常務副處長何善斌說。
頁巖油儲層致密,是“磨刀石”中的“磨刀石”,也是長慶油田開發的重中之重。近年來,長慶油田把“求新、求變、求突破”作為技術攻關的方向,去年頁巖油產油突破221萬噸。今年,長慶油田將部署原油產能235萬噸,其中頁巖油79萬噸,占比約三分之一。
率先建成百萬噸級頁巖油示范區,高質量建成30億立方米致密氣高效開發示范區,實現頁巖油、致密氣規模高效開發,這是長慶油田產量持續穩定增長的最大底氣。
走人才強企之路
電腦屏幕上,各管線的壓力、氣量等數據實時滾動;對講機里,各作業區的操作指令不時響起……在長慶油田第一采氣廠西安集中監控中心,青年員工們忙著開展實操培訓、數據核查等工作。
“我們通過電腦就能遠程處理井口大部分生產問題,實現在統一平臺上對單井、集氣站、道路管線、配氣信息的資源共享。”第一采氣廠生產運行部操作工馬甜說。
通過智能化建設,不僅集氣站實現了無人值守,越來越多的場景也實現了無人化。第一采氣廠副廠長羅長斌告訴記者,該廠1997年建廠時,天然氣年產量只有0.98億立方米,通過高效建產、氣藏精細管理、工藝技術創新以及突破性的水平井開發技術,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低滲氣田開發“靖邊模式”,2022年完成109億立方米天然氣生產任務。“一方面是產氣量箭頭向上、快速攀升,另一方面是用工人數長期穩定在2000人左右,這讓我們感到非常驕傲。”
增產不增人,增產更增效。據介紹,長慶油田油氣年產量從2000萬噸攀升到6500萬噸,多年來的用工總量都保持在7萬人左右。“長慶油田從名不見經傳發展成為中國第一大油氣田,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始終把人才隊伍建設放在重要位置,讓每個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長慶油田人事部副主任黃杰說,公司全面開展組織架構體系優化,著眼壓層級、縮鏈條、控機構、減編制、提效率,完成油氣生產單位機制改革和“復合型”崗位設置。
長慶油田要實現高質量發展,比以往任何時期都更加需要高素質人才隊伍做支撐,因此下定決心堅持走人才強企之路。長慶油田著眼“高精尖缺”,逐步完善業績管理體系和薪酬分配機制,激勵科技人才大膽創新、勇于突破,推動優秀人才合理流動發展,加快培育造就數量充足、梯次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人才隊伍。
“以前我們評到高級技師就遇到了職業發展的‘天花板’,現在可以繼續晉升特級技師、首席技師,還可以獲聘對應層級,讓自己的價值得到更好體現。”長慶油田第四采油廠采油工藝研究所工人魏誠說。長慶油田健全完善技能人才“雙維度”晉級體系,拓寬成才通道,并建立與人均勞效、產量規模、用工總量等掛鉤的高技能人才指標調控機制,健全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
在長慶油田,人才隊伍主要是經營管理、專業技術、操作技能三類,目前的比例是2∶1∶7。“這個比例還不夠理想,說明我們在人才隊伍建設方面存在一定短板,需要進一步優化經營管理隊伍,充實擴充專業技術隊伍力量,到2035年達到2∶2∶6的比例,與企業發展注重科技創新、注重高質量高效率相匹配。”黃杰說。
根據工作服的顏色不同,長慶油田的員工習慣把操作技能人才稱為“紅工衣”,把專業技術人員稱為“白大褂”。為了推進人才與創新“雙輪驅動”,長慶油田強化“技能人才(創新)工作室”建設,在人才配備、科技項目、經費投入、獎項申報等方面為創新提供保障。越來越多的“紅工衣”和“白大褂”結成對子,開展創新攻關和技術技能交流,高水平科技創新團隊不斷涌現。
通過50多年持續探索實踐,長慶油田不斷“加油爭氣”,掌握了獲取盆地油氣資源的主動權,創造了我國非常規油氣高效開發、產量持續增長的奇跡。如今,瞄準“率先實現高質量發展,建設基業長青百年長慶”目標,長慶油田繼續闊步前進。(記者 楊開新 張 毅)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