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陷虧損的生豬養殖行業,目前頭部企業的產能去化狀況變化并不明顯。
據《證券日報》記者梳理,截至6月9日,牧原股份、新希望、溫氏股份、大北農等14家滬深公司發布了5月份的生豬銷售數據,根據這些數據計算,這14家公司在5月份的生豬銷售超過1226萬頭(含商品豬、仔豬、種豬)。而從單家公司的公告內容細節來看,不少龍頭企業的5月份銷售數據環比仍在增長。
對于這種現象,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的分析師介紹,當前,大型企業產能變化不大,而近幾年來,我國生豬生產格局的變化,頭部養殖企業生豬出欄量和存欄量已占市場30%左右的份額,對市場的影響舉足輕重,在頭部企業未出現實質化去產能的背景下,行業難言見底。
養殖成本壓力有所緩解
從已發布的5月份銷售數據的上市公司公告中可知,今年前5個月,生豬養殖量升而價跌,虧損狀況比較明顯。產業鏈的狀況來看,目前,養殖成本仍在下跌,根據數據顯示,今年以來,飼料出廠價格整體呈現下降,對于養殖企業的成本壓力有所緩解。
布瑞克農產品集購網研究總監林國發告訴《證券日報》記者:“今年飼料出廠價格整體來看是下降的,從監測的數據來看,出廠價格下調發生過4至5次,上調僅1至2次,大部分飼料廠僅上調一次。”
“飼料出廠價格的波動,主要受到飼料成本影響,其中最直觀的是玉米、豆粕兩大飼料原料價格走勢。2023年3月末豆粕價格低點較2022年11月中旬歷史高點下調2000元/噸,除了豆粕價格走低,玉米價格逐步走低,加上年后小麥價格較玉米價格具有明顯價格優勢,且飼料中添加小麥可以有效降低豆粕添加量,進一步降低飼料成本。”林國發解釋,全球谷物供應充足,價格走低,國內方面養殖效率提升,雖然當前生豬存欄偏高,但總飼料需求沒有明顯增加,加上化肥、農資、柴油等農業生產材料價格走低,飼料原料價格整體震蕩偏弱,下半年飼料價格仍有下降趨勢。
需要注意的是,雖然養殖成本下降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生豬養殖企業的成本壓力,但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的專家人士認為,這種緩解“未能治本”,頭部企業沒有出現實質性去產能,是當前生豬養殖困境的根本原因。
未出現實質性去產能
林國發介紹,目前生豬養殖行業主要矛盾是產能偏大,且未出現實質性去產能,行業仍需要通過摸底過程,最終養殖成本高企業先開始主動壓減產能,行業才有機會真正見底。
卓創資訊研究員曹慧告訴《證券日報》記者,相較于原料端價格的跌幅程度而言,原料價格的持續下行其實并沒有給到生豬養殖端更多的利潤空間。未來生豬產業鏈的整合將圍繞價值轉化過程展開。飼料、屠宰兩端相對工業化程度較高,養殖環節的生產效率提升實際上就是一種“工業化”的過程。規模化追求總量成本的經濟效益,而資本化則是追求生產效率進而提升行業門檻。
曹慧解釋,新周期視角下,產能驅動仍是基礎。不過,利潤驅動的短期生產節奏調整成為新周期的重要變量。近三年來,生豬出欄量增長速度與豬料比價中的養殖預期盈利水平變化趨勢保持了明顯的負相關關系,低利潤水平往往對應了高出欄同比。這體現出了基于短期盈利的養殖企業決策結果,即通過擴大出欄量進一步保證企業銷售收入總水平的穩定。可以預見,隨著規模企業在市場中的話語權逐步增強,短期生產節奏受養殖預期盈利的影響程度也會不斷增強。(本報記者 桂小筍)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