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A股上市公司股份減持計劃頻頻踩“剎車”,引發市場關注。8月8日,清源股份公告稱,基于對公司未來發展和公司價值的判斷,公司第一大股東提前終止原定的股份減持計劃。
《證券日報》記者據上市公司公告不完全統計,截至8月9日,今年以來共有154家A股上市公司的重要股東(持股5%以上的股東、實控人、董監高等)提前終止減持計劃。從披露終止原因來看,看好公司發展前景、董監高離任、市場情況變化等因素出現頻率較高。另外,也有個別公司股東由于違法違規行為導致終止減持計劃。
受訪專家表示,提前終止減持計劃雖然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釋放出積極信號,但并非徹底給減持畫上句號,投資者不應盲目樂觀,需要結合公司基本面進行綜合判斷。
看好公司發展前景
有股東承諾一年內不減持
“今年A股市場的主題性投資機會,使不少相關行業的公司股價出現大幅上漲,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階段性減持高峰的出現。后來股價又出現較大回調,部分公司股東為了維護市場人氣,減少股價波動,主動暫停減持計劃,對于短期市場能夠起到一定的維穩作用。”北京陽光天泓資產管理公司總經理王維嘉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記者梳理發現,共有17家公司重要股東終止減持計劃是基于對公司發展前景或價值的認可。從這17家公司的重要股東來看,絕大多數為控股股東或董監高,且不少股東在終止前并未實施減持計劃。
如通宇通訊控股股東表示,因對公司未來發展充滿信心,為支持公司持續、穩定、健康地發展和增強廣大投資者信心,結合公司價值以及當前市場環境的整體判斷,根據自身資金需求情況,決定提前終止本次股份減持計劃。此前,該控股股東未通過任何方式減持其持有的公司股份。
同時,有公司股東在終止的同時作出未來一段時期不減持的承諾。“當前,部分上市公司低迷的股價與業績并不匹配,已有相關股東做出不減持承諾,也有公司已經在股價處于相對底部時進行股票回購。這有助于降低市場波動、穩定投資者信心,同時也能推動公司股票價值的合理回歸,促進公司長遠健康發展。”上海寶弘景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投資總監韓陽對記者表示。
除了看好公司發展前景外,董監高離任、市場情況變化等也是造成減持計劃終止的一大因素。根據監管規定,上市公司董監高離職后半年內不得減持公司股份。據悉,有14家上市公司董監高離職,造成減持計劃的提前終止。
記者梳理發現,也有部分公司的重要股東由于實施了違規減持、短線交易等違法違規行為,導致了相關減持計劃的提前終止。
今年以來,因重要股東違規減持、短線交易導致減持計劃終止的各有3起、2起案例。違規減持方面,1家公司是因為相關人員對規則理解不充分造成提前減持,另2家則是誤操作造成超額減持;短線交易方面,2家都因為相關人員誤操作,把“賣出”變為“買入”,觸發短線交易。
提前終止不代表結束
需理性看待減持行為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公司重要股東在終止減持的同時,也在計劃推進新一輪減持計劃。
據統計,9家上市公司在披露重要股東減持計劃的同時也披露了后續減持計劃。如南京聚隆披露部分股東未來減持計劃,主要基于個人資金需求,擬以集中競價交易方式減持,意在清倉所持股份。
對此,受訪專家呼吁投資者需要理性看待上市公司股東減持行為,保護自身合法權益。
“股東終止減持可能是暫時的決策,未來仍存在變數。”華鑫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嚴凱文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投資者應該關注公司的財務狀況、盈利能力、行業競爭力等基本面因素,并結合公司的發展戰略和市場環境進行全面分析。只有綜合考慮這些因素,才能更準確地評估公司的價值,并做出合理的投資決策。
王維嘉表示,合法合規的減持屬于正常市場行為,雖然短期對股價會形成一定壓力,但不會對于優質公司的中長期走勢起到變化。投資者更應該注重企業的基本面情況以及產業格局。
韓陽認為,投資者參與資本市場需要多方面理性分析,公司基本面的價值判斷是最基礎的。若基本面向好,即使短期有減持行為,也不會對價格有太大影響。(本報記者 邢 萌)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