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滬深兩市多家公司披露擬回購公司股份公告。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截至1月23日,年內已有59家上市公司宣布擬回購公司股份,其中,37家正在實施回購。
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員王鵬表示:“上市公司回購通常被市場視為一種積極信號,意味著這些公司對自身未來發展有信心。”
從擬回購金額來看,有36家回購金額上限達到或超過1億元。其中,九號公司及康恩貝回購力度最大,最高回購金額分別達5億元及4億元。從回購方式來看,上市公司均采用集中競價方式進行股份回購,資金來源為公司自有或自籌資金、部分超募資金。
星圖金融研究院研究員武澤偉表示:“上市公司采取自有資金以集中競價方式進行回購,反映出公司具有充裕的現金流,也反映出公司管理層對于公司未來發展前景具有樂觀預期,公司股票一定程度上被低估。”
上述59家公司中,超八成公司的回購用途為用于實施公司股權激勵或員工持股計劃。例如,1月23日,卓易信息公告稱,基于對公司未來發展的信心和對公司價值的認可,促進公司健康可持續發展,公司擬通過集中競價交易方式進行股份回購。回購股份將全部用于員工股權激勵或員工持股計劃。
“上市公司通過回購股份用于員工股權激勵或員工持股計劃,可以實現多重目標。”王鵬表示,首先,充分調動員工積極性,分享公司的增長和成功;其次,增強員工對公司的忠誠度,穩定公司人才隊伍;最后,通過將員工利益與公司利益緊密結合,有助于促進公司長期健康發展。
記者梳理公告還發現,上述59家公司中,部分公司回購股份用于“減少注冊資本”。
在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看來,上市公司大股東或管理層回購股份用于注銷并相應減少注冊資本,相當于減少了流通股數量,提高了每股收益,以“真金白銀”回饋投資者。
武澤偉認為,從過往來看,回購高峰往往與市場底部相重合,由于公司管理層相較于普通投資者具有信息優勢,對于公司真實價值的理解也更為深刻,往往傾向于在股價被低估時開展回購。
“投資者可以關注回購量較大的公司,但同時也需結合公司基本面、股價等多種因素綜合判斷。”楊德龍建議。(本報記者 李亞男)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