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上市公司回購熱情高漲。
《證券日報》記者根據同花順iFinD數據統計,截至11月1日,年內共有357家上市公司發布378單回購計劃(以董事會預案公告日統計),與去年同期的185單相比,增長104%;從落實進度來看,139單已經實施完成,涉及金額逾460億元。
“今年上市公司回購案例明顯增加,總體呈現回購金額大、行業集中度高的特點。”川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所所長陳靂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回購增加的原因,主要是上市公司現金流充裕,同時估值相對較低。今年以來,隨著市場風格切換,部分行業和公司估值持續下行,同時短期內公司無擴產計劃,在此背景下,相關上市公司選擇了回購自身股票。
超七成用于員工激勵
從回購目的來看,在上述378單回購計劃中,有268單回購股份用于實施股權激勵或員工持股計劃,占比71%。其中,有106家公司表示,若回購股份未能實施員工持股計劃或股權激勵計劃,則未使用的部分將依法予以注銷,相應減少公司注冊資本。
例如,華大基因10月29日發布公告稱,此次回購的公司股份擬全部用于實施員工持股計劃或者股權激勵,公司管理層將根據證券市場變化確定股份回購的實際實施進度。若公司未能在此次股份回購完成之日起36個月內實施前述用途,未使用的回購股份將依法予以注銷。
此外,還有14單回購直接用于注銷。例如,新北洋10月30日發布公告稱,擬回購公司股份用于注銷,減少公司注冊資本。
蘇寧金融研究院特約研究員何南野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回購股份用于注銷,可減少公司的資本金,由此增厚每股收益,有利于公司股價的提升。
在陳靂看來,回購股份用于注銷主要是為了降低在外發行股份的數量,同時穩定股價,增強投資者信心;而將回購用于股權激勵或者員工持股計劃,通常是為了將公司利益與員工利益掛鉤,增強員工工作的積極性,同時也能改善上市公司的股東結構,防范被惡意收購的風險;對于市場來講,員工持股也是企業看好自身發展的佐證。
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宏觀研究員周茂華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今年上市公司回購數量明顯增多,一是反映回購公司的現金流較為充裕;二是公司對發展前景持樂觀預期;三是回購用途多為股權激勵,釋放出上市公司注重人才隊伍穩固與中長期發展的信號。
三行業回購金額較高
記者梳理發現,從行業來看,家用電器、電子、生物醫藥等行業的回購金額相對較高,分別為407億元、122億元、98億元。
“生物醫藥、電子等行業技術含量相對較高,符合我國消費和產業升級的方向,未來發展前景較廣闊,回購金額較多也表明公司看好自身發展前景。”周茂華表示。
陳靂表示,家用電器、電子、生物醫藥等行業,今年利潤增速雖然同比放緩,但現金流整體依舊充裕,同時,家電行業受地產行業景氣度下滑影響,醫藥生物行業受集采影響,股價整體回落幅度較大,因此這些行業的上市公司選擇回購股份。
上市公司實施回購可以向投資者傳達業績穩健、現金流充裕、發展向好等多重信息,但是投資者也要謹防“忽悠式”回購。
“回購可能對公司的財務結構造成影響,資產負債率、流動比率的變化可能對公司短期經營造成一定影響,需要及時調整。”陳靂表示。
對此,何南野表示,上市公司需要做好兩方面工作,一是做好信息披露,防范內幕交易,因為回購有可能對股價產生一定影響。二是回購之后的用途,要嚴格按照法律的相關規定進行處理,并與此前披露的目的和用途相一致。
周茂華也表示,需要防范少數上市公司通過“忽悠式”回購操縱股價等行為,監管部門需引導公司更注重技術研發投入,增厚護城河。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