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多部委密集會見跨國公司負責人,到重要會議中外嘉賓暢聊發展,以及眾多外資項目簽約落地……這個春天,跨境交流持續升溫,重回熱絡景象。接受證券時報記者采訪的人士認為,隨著國內疫情防控順利轉段,出入境更加便利,有利于跨國公司到中國考察投資,有利于中國與國際社會的互動。外資穩存量擴增量,要盡快消除疫情影響,全面落實外商投資法及其實施條例,高標準落實好外資企業國民待遇。可以期待2023年我國吸收利用外資規模好于去年。
一季度使用外資頻傳喜報
剛剛進入4月,實際使用外資頻傳喜報。山東、江蘇是吸收利用外資規模靠前的省份。山東省濰坊市濱海區公布的數據顯示,一季度實際到賬外資5971萬美元,完成工作目標序時進度的110.6%,同口徑增長17.1倍,超去年全年水平。江蘇省南通開發區公布數據顯示,一季度開發區上報實際利用外資5億美元。南通開發區提出今年力爭實際利用外資8億美元,這遠高于過去十年的平均水平。
此外,不少外資企業持續推進在華投資計劃。3月25日博世公司新能源汽車核心部件及自動駕駛研發制造基地舉行奠基儀式;3月29日中國北方工業集團所屬華錦集團、沙特阿美公司與盤錦鑫誠集團三方共同出資的精細化工及原料工程項目在遼寧省盤錦市正式開工,總投資837億元;4月2日福建省迄今一次性投資最大的中外合資項目——中沙古雷乙烯項目前期工程開工儀式在福建省漳州古雷開發區舉行……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美歐研究部副部長、研究員張茉楠認為,2023年我國利用外資形勢更趨復雜,實現穩外資目標任務艱巨,但綜合而言,機遇大于挑戰,在諸多有利條件下,可以期待2023年我國利用外資規模好于去年。
光谷自貿研究院院長陳波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考慮到去年底的特殊情況,以及當前國際局勢仍然復雜嚴峻,外資穩存量擴增量仍有大量工作要做。
外資重金投向哪兒?
近段時間,跨國公司高管頻頻亮相重要會議活動,他們到地方調研也成為一道風景。陳波表示,隨著國內疫情防控順利轉段,出入境更加便利后,勢必會有利于跨國公司到中國考察投資,有利于中國與國際社會的互動。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制造業規模連續13年全球第一,是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重要一環,中國還是全球最具潛力的消費市場,因此在國內疫情防控進入新階段后,跨國公司的高管第一時間就想到中國實地走走看看。”陳波說。
這些跨國公司沒有空手而歸,相反,收獲滿滿。從公開信息來看,全國多地相繼簽約落地了外資項目。這其中既有投資大、質態優的先進制造業項目,也有業態新、前景好的重大服務業項目,還有一批層次高、見效快的科創項目。以3月底舉行的“投資中國年”廣東專場推介活動為例,簽約項目投資總額達到905億元,其中超過六成為制造業項目。上海寶山區外商投資促進交流會上,14個項目簽約,總投資超10億元,涵蓋生物醫藥、智能制造等新落地和能級提升項目。而江蘇省南通開發區一季度重點項目簽約活動上,新增了3000萬美元以上外資項目6個,總投資達到4.63億美元,這些項目契合開發區主導產業方向,具有較強的引領性、創新性和成長性。
吸引外資醞釀新舉措
繼去年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后,今年政府工作也對“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作出部署安排。近期,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工信部、商務部等部門負責人在多個公開場合反復發聲,強調對外開放是中國的基本國策,中國會堅持改革開放,持續推進投資便利化和貿易自由化,對民營和外資企業等各類主體一視同仁,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歡迎外資來華投資興業。
據了解,相關部門正在醞釀新的吸引外資政策舉措。有序推進電信、互聯網、教育、文化、醫療等領域開放,繼續清理外資準入限制,保障外資企業平等適用各項政策等都在考慮范圍。
事實上,各地已經在持續加大吸引和利用外資的力度。近期上海發布《上海市加大吸引和利用外資若干措施》,支持外資證券、基金、期貨、人身險、養老金管理率先落戶上海,并提出積極爭取電信、互聯網、教育、文化、醫療等領域擴大開放措施先行先試等。國內其他地方則是將目光聚焦制造業。青島市出臺制造業利用外資政策,落實《2023年出國(境)招商行動計劃》,引導外資投向高新技術產業。同時,針對50億元以上大項目力爭在模式創新方面實現破局。境外招商更是成為不少地方的共同選擇。
這些政策措施有利于增強跨國公司在華投資的信心。匯豐集團行政總裁祈耀年表示,中國經濟正在強勁復蘇,超出了人們的預期,并已在商界群體形成共識。他透露,2020~2025年期間,匯豐對中國市場的新增投入將超過30億元。嘉吉亞太區總裁安博泰也表示,全球近五分之一的消費者集中在中國,嘉吉一直視中國為全球范圍內的重要投資目的地之一。
陳波建議,全面落實外商投資法及其實施條例,高標準落實好外資企業國民待遇,抓緊外商投資準入負面清單和《鼓勵外商投資產業目錄》的落實落地。(記者 江聃)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