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實力出自持續創新
今年9月,協鑫(集團)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協鑫集團”)顆粒硅總產能突破40萬噸級,而在兩年半以前,產能只是這個數字的四十分之一,僅1萬噸。
朱共山于1990年創立協鑫集團,并帶領集團從傳統的民營電力企業發展成為如今的新能源龍頭企業。日復一日的拼搏和奮斗讓65歲的朱共山明白了一個道理:要想不被市場淘汰,只能自我改變。
“企業不管如何發展,都要有自己的硬實力,沒有硬實力是走不長的。”朱共山說。
找準方向 深耕細作
協鑫集團最初以煤電為主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開設了20家電廠,發展成為頭部電力民營企業;2006年,集團進入光伏行業,5年間發展成為多晶硅和硅片行業領跑者;如今,集團旗下有4家上市公司,資產規模近2000億元,年營收連續多年突破千億元,成為我國新能源行業的“領頭羊”。
朱共山說:“集團發展永遠離不開能源領域,我也想過投資其他領域,但最終還是放棄了。企業家的定力很重要。要找準自己的方向,堅持深耕、做優做強。”領導企業的時間越長,朱共山對這一點的體會就越深。
知易行難。2011年,朱共山提出要研發新一代硅基材料顆粒硅項目時,由于生產技術不成熟,疊加制造工藝的復雜性,世界上沒有商業化成功的先例。因此,一些人并不看好顆粒硅新技術的探索。
研發過程很漫長,直到2016年,顆粒硅終于研發成功,但大規模量產卻遙遙無期。
協鑫科技聯席首席執行官蘭天石回憶起這段經歷時打了個比方:“從0到1看上去很短,但小數點后面可以無限長,只要走不到1,最終都是0。這個過程需要資本、人才的不斷投入,以及時間的沉淀,3個條件缺一不可。”
朱共山沒有放棄。研發的5年間,協鑫集團專門成立研發團隊,從人事、供應鏈、設計、運營到安裝,完全獨立并自成體系,集團對科學家和工程師沒有硬性的KPI考核(關鍵績效指標)。這是朱共山提出的,在他看來,研發和KPI是天然的不等式,因為KPI注重的是短期利益,而研發追求的是長期利益。
2020年,協鑫集團開始進行顆粒硅大規模量產。同時,朱共山作出了一個讓所有人都驚訝的決定,在當時硅料價格上漲的市場背景下,將傳統產線全部淘汰,改為硅烷法新工藝。旗下協鑫科技因此遭遇了3年的大幅虧損。
“企業是要3年的收入,還是30年的發展?”提及當初的決定,朱共山說,“身處能源行業,很多企業可能乘勢而上,也可能一蹶不振,這都不是我的選擇。”
對于行業未來發展趨勢,朱共山預判:高暴利階段是絕對不可持續的,價格肯定會回到合理區間。所以在光伏行業“最賺錢”的2022年,他卻時時潑涼水,提醒員工“最不賺錢的時候馬上就到了。”
此后,硅料價格的持續下跌證明了他的判斷。2023年11月份,太陽能級多晶硅N型料每噸成交均價相比2022年的30萬元下降至7萬元。這種情況下,每千克協鑫顆粒硅與其他電耗60千瓦時的硅料相比,只消耗十幾千瓦時電。顆粒硅產品銷量大幅上漲。
目前,協鑫集團位于江蘇徐州市、四川樂山市、內蒙古包頭市和呼和浩特市的生產基地,已全部實現10萬噸級顆粒硅產能。
先人一步 創新不止
看似傳統的制造企業,每一步都被創新推著走。從2007年開始做多晶硅,朱共山就將協鑫集團定位為一家高科技公司。
“因為制造企業的產品銷不出去,現金流立刻就斷了,很快就會破產。”朱共山見過太多這樣的事情,他說:“必須持續變革,制造企業創新無止境,永遠不能滿足。”
朱共山不希望協鑫集團由于過往的成功而固步自封,在技術布局上要先人一步。集團于2017年就開始投入超億元研發資金,并成立超分子研究院,率先研發出最大規格(2米×1米)高轉化率鈣鈦礦產品。而鈣鈦礦產品近兩年才受到光伏行業熱捧。
除了前沿技術,朱共山基于自身對能源行業和電力行業的深刻理解,不斷推動應用創新。其中,儲能系統是協鑫集團當下變局和未來創新的重中之重。在朱共山看來,新型電力系統的構建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關鍵,儲能將在其中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集團的“光儲充算”一體化系統解決方案,將會在發電側儲能、共享車儲能和工商戶儲能三大應用端全面布局。
“通過材料創新倒逼產業創新、裝備創新、制造創新,從而推動應用創新,這就是我們的未來。”朱共山強調。
“再窮也不能窮科技”是協鑫人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協鑫集團研發經費常年保持在營收的5%左右,今年集團研發預算已達53億元。
目前,協鑫集團擁有4萬多名員工,3700多名研發人員。其中,能源、電力相關工程技術人員超過1.5萬人,多晶硅化學相關工程技術人員近4000人。根據朱共山的構想,未來3至4年內,集團要將研發人員占比增加到45%以上。
“未來的路更漫長,競爭更激烈。”朱共山說,“我從來沒有泄過氣。”協鑫集團正在不斷攀升中邁入新的增長軌道。?(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中國企業家》記者 梁 宵)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