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是當前的熱點話題,一些自帶“高科技”光環的科技創新投資項目更成為各地競相招引的“香餑餑”。然而,“高”處不勝寒,投資巨大、科技成果轉化周期長的高科技項目往往伴隨著高風險。近期,一些地方也曝出高科技項目成爛尾工程的新聞。如何看待這一現象?如何避免落入“高科技”項目陷阱?記者在山東多地進行了調查。
投資還需謹慎
山東某高新區,2013年通過招商引資引來航空制造小鎮項目,建設目標是“建設生產車間、倉庫、陸上跑道、水上跑道、綜合辦公樓5S展廳和培訓學校、飛行俱樂部等,建成后可年產水陸兩用運動飛機1800架”。目前,該項目的廠房、倉庫、水陸跑道等已建設完成,取得了相關資質,并被民航華東地區管理局批準為B類通航機場。
但由于國內通用航空市場發展尚處于初級階段,加之疫情等因素影響,需求不足,市場開拓困難,項目發展受到較大限制。該高新區管委會負責人表示:“這一項目警醒我們,在項目招引中要進一步加強科學論證,嚴把準入關,爭取落地項目發展好、見效快。”
在山東中部地區,某高新區規劃建設了一個總投資20億元、用地約450畝的電商基地項目,目標是打造以電商、交易展示、倉儲配送為主營業務的食品電商基地。然而,該項目卻停工多年,如今只有一座4層爛尾樓。
該市主要領導痛心疾首地說:“表面上看是項目推進不力,根子還在招商引資中不懂、不會,考察不準、論證不深,項目盲目上馬,拾到籃子里就是菜,導致昨天的大項目成了今天的爛尾樓。接下來,我們要舉一反三,對招商引資項目建立更加完善的評估機制,確保引進來的項目符合高質量發展要求?!?/p>
“有些地區不論有無區位優勢和配套產業,一味求大、貪洋?!币晃粡氖抡猩坦ぷ鞫嗄甑娜耸糠治稣J為,有些多動一動鼠標和鍵盤就能夠了解的政策、可以識破的圈套,為何會屢屢陷入亡羊補牢的窘境?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有些地方好高騖遠,盲目跟風招商。另外,有些項目則是缺乏科學決策。
引入“火眼金睛”
前不久,一家生產鋰電池的知名外資企業到山東聊城高新區考察,稱將在這里建設“世界先進技術”的新能源項目,投資額達數十億元,建成后年利稅可達數億元。
為有效評估項目風險,聊城高新區摒棄傳統的專家論證,果斷啟動技術盡職調查,像X光照相機一樣對項目“全面體檢”。他們聘請專業機構,由技術、管理、法律、財務、運營、大數據等各方面專家組成專業團隊,圍繞技術成果、相關產品生產運營能力及市場競爭力、創新研發能力、技術發展環境和前景、知識產權、技術市場潛能等多個維度對該項目進行專業調查、分析和評估。盡調中,該鋰電池生產企業屢次以技術屬于商業秘密為由拒不配合,存在用落后技術冒充高新技術的可能,聊城高新區認為項目風險大,果斷予以拒絕。
與此同時,另一家高科技公司到聊城高新區高端智能產業園考察,準備在此投資研發中心和智能化生產基地。經過20多名業內專家對該公司近2個月的技術盡調,認為其智能穿戴產品在光學顯示及AI算法方面屬于國內領先水平,其系列產品在社區安保、智慧工地監管、鐵路巡檢等領域前景廣闊。很快,該公司落戶聊城高新區,推出的5G+AI無感測溫智能眼鏡已應用到多地大型超市等,目前已實現銷售收入1000余萬元。
“與專家論證相比,技術盡調彰顯創新優勢。我們將嵌入政府科技創新投資決策體系,完善風險投資和信用體系,最大限度發現問題并使投資建設更加科學保險?!绷某歉咝聟^科技創新發展部部長劉志堅表示。
高科技往往伴隨著高風險,創新就是試錯的過程。發生偏差如何快速止損,考驗著地方政府的智慧與擔當。
在聊城高新區不遠處的聊城經濟技術開發區,近年來發力培育新能源產業。2017年11月,山東通洋氫能動力在該開發區投資10億元生產1萬套氫燃料電池系統和1萬套氫能發動機系統。2018年8月,通洋氫能的另一股東股權發生重大調整,第一大客戶隨即流失。同時,受同業競爭加劇、疫情疊加等影響,去年年底,通洋氫能控股股東對公司業務板塊做出戰略調整,今年3月將生產設備搬離開發區,導致7萬多平方米的廠房閑置。
“這個項目的撤離,一方面說明我們還停留在就項目論項目上,對新興產業發展趨勢研判能力不足;另一方面,也說明我們在產業協同配套方面還存在短板?!绷某情_發區商務和投資促進部部長郝麗娟說。項目撤離后,聊城開發區管委會及時吸取教訓并果斷止損,圍繞產業鏈招引項目。目前,其已與高端裝備核心零部件項目、高性能燃料電池項目基本達成一致,正在商洽項目合同等事宜,沉寂的廠房將很快蘇醒。
防范潛在風險
前不久,山東煙臺經濟技術開發區準備引進西北某化工類高科技項目,但最終被由多名專家組成的評審組否決。據該評審組成員、山東工商學院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院電子科技專業負責人林忠海介紹,該開發區在引進高新技術時,不僅會預審評估這些項目是否契合開發區產業集群的定位,而且會研判研究成果是否具有技術轉化可能,力求引進的項目能給產業鏈、創新鏈帶來實際動力。
在談到高科技項目爛尾現象時,林忠海認為,這主要是因為項目評審制度不規范,專家論證前的項目調研不夠。同時,項目論證通過后,缺乏嚴格的后期跟蹤考核也是一個重要原因。林忠海建議,在專家評審后,需植入第三方中介機構評估審計專家評審效果,防止專家評審結果有失偏頗。
山東財經大學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朱德云認為,地方政府應根據本地區資源環境承載力,因地制宜且量力而行引進項目。建立專業科技招商團隊,依托地方科技系統專業技術人員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對產業發展和市場需求做出準確研判。通過嚴把入口關,完善項目論證和審批程序,從源頭上杜絕存在技術不成熟、研發能力無法保障等問題的項目立項;在完善財政補貼、稅收優惠等傳統扶持政策的基礎上,地方政府應不斷優化扶持政策體系,積極探索扶持政策多元化。加快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強化落地服務保障,在金融杠桿運用、高端人才引進、相關產業配套、解決發展后顧之憂等方面給予多元化支持;在為“高科技”項目提供各種政策扶持的同時,地方政府需要擦亮眼睛。通過建立財政資金追蹤考核和績效評價機制,委托專業機構對項目進展、經費使用等進行監督檢查和及時反饋,防范項目潛在風險。
“對把‘好事辦壞’的應當健全問責機制,出現爛尾項目時不能讓‘拍腦袋決策、拍胸脯保證’者再‘拍屁股走人’。加強審計、監察、司法部門等對項目實施的監督,及時糾正和處理違規違紀問題,并對相關人員依法追究行政和法律責任。”朱德云說。(經濟日報記者 王金虎)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