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武漢7月14日電??題:湖北棗陽:“老產業”新起來 “新產業”強起來
新華社記者侯文坤、熊翔鶴
棉紗產量從3萬錠增至20萬錠;以前2人看管1臺機器,現在1人看管10臺機器……一家老棉紡廠的“蝶變”,恰如一座千年古城的“新生”。
近年來,湖北省棗陽市錨定高質量,升級改造傳統產業,優存量;培育壯大新興產業,擴增量;優化營商環境,強變量,給經濟發展換上新“引擎”。
優存量 傳統產業迸發新活力
一排排細紗機轟隆隆作響,自動抓棉、落紗、包裝……走進棗陽市萬通棉紡實業有限公司智能紡紗車間,偌大的廠房難覓人影。偶爾見一兩人騎著小電動車在查看生產情況。
萬通棉紡實業有限公司智能紡紗車間。新華社記者伍志尊 攝
“訂單量、完成量、溫度和濕度等信息,這里看得一清二楚。”萬通棉紡實業有限公司綜合辦主任張秀成指著車間在線監控中心的大屏說。他在廠里干了20多年機器維修工,見證了車間內的變化:“以前車間滿是人,我們一天到晚守著,生怕出故障,現在坐辦公室看電腦就行了。”
建廠30余年,依靠大量勞動力的投入曾幫這家棉紡廠快速起步,也一度成為其發展路上的“短板”。
“傳統產業不等于低端產業、夕陽產業。”張秀成說,近年來,公司轉變思路,加大技術改造投入,逐步淘汰老設備,提升自動化水平。轉型路上,公司獲得發明專利2項、實用新型專利20多項。
“通過技改,產品質量更好了、品類更多了,市場競爭力更強了。”張秀成說。
棉紡廠內看得見的變化,是棗陽加快改造傳統產業、做優存量的一個縮影。近年來,通過實施“百企百億”技改工程、智能制造示范工程,以科技賦能傳統產業,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267家,高新技術企業發展到89家。
擴增量 新興產業涌動新動能
“訂單排到8月份了。”米朗科技有限公司的直線位移傳感器在國內市場的占有率位居前列,不過,制造傳感器的核心導電材料碳漿卻依賴進口,這一直困擾著公司副總經理畢繼爽,“我們生產能力沒問題,但科研還存在不足。”
7月7日,在米朗科技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工人在對加工件進行激光焊接。新華社記者伍志尊 攝
經政府牽線搭橋,公司正與湖北文理學院聯合開展碳漿材料的技術攻關,預計今年就可以實現國產化。“到時可以降低生產成本約50%。”畢繼爽說,此外,公司還有多個技術攻關項目在同步進行,每年投入研發資金400多萬元。
在棗陽,一系列政策舉措鼓勵科技含量高的中小企業專注細分領域,不斷做大做強。
“60多家企業與40所大專院校及科研院所建立了產學研合作關系,引進高技能人才1300多人,60多項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棗陽市市長孔令波介紹,政府、高校、研究院、企業形成合力,近兩年全市累計獲批省級企校聯合創新中心4家、市級企校聯合創新中心19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建立研發機構比重達38.2%。
為及時解決企業發展的難點、痛點,棗陽市圍繞高端裝備制造、電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實施“一個產業鏈、一位市領導牽頭、一個產業規劃、一個工作專班、一張招商圖譜、一套支持政策”的“鏈長制”,當好企業的后盾。
2021年,全市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50家,科技型中小企業登記入庫144家,同比增長140%。米朗科技等13家企業成長為省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強變量 “軟”環境構筑“硬”支撐
雖然去年10月份才投產,但位于棗陽吳店經濟開發區的湖北港利制冷配件有限公司車間內一片忙碌,滿負荷生產已半年有余。
“未來,公司將打造以棗陽為新總部的核心制冷配件產業。”從廣東中山到湖北棗陽,新廠能快速進入“狀態”,得益于良好的發展環境。“簽約、開工、投產,我們只管提供相關資料,剩下的事‘項目秘書’都幫我們跑了,貼心的服務,讓我們下定決心在棗陽扎根。”公司總經理黃錦明說。
7月7日,在港利制冷配件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工人在運輸加工材料。新華社記者伍志尊 攝
他口中的“項目秘書”是一群奔忙在企業間的政府工作人員。抓住營商環境這個關鍵“變量”,棗陽推行“一名牽頭領導協調、一個項目秘書服務、一個路線圖落實、一個微信群督辦、一個政策包管總、一套協調機制推進”的工作機制,構筑企業發展“硬”支撐。
以改革創新為經濟發展積勢蓄力,2021年全市新登記市場主體14771戶,同比增長44.35%。多家世界500強企業、中國500強企業近些年落戶棗陽。
來到這座城市不久的黃錦明已經開始為棗陽“代言”,他說,公司正依托優勢資源,為棗陽“招攬”廢銅收購、冶煉和空調整機制造等上下游企業,打造產業集群。
放眼未來,換上新“引擎”的棗陽闊步向前不停歇。棗陽市委書記孟艷清說,將堅持擴規模與提質量并進、抓轉型與創特色互促,做好“補鏈”文章、“特色”文章、“智能”文章。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