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一直高度重視發展數字經濟,在2000年福建工作期間就提出建設“數字福建”,在2003年浙江工作期間又提出建設“數字浙江”,黨的十八大以來更是將其上升為國家戰略。2021年10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推動我國數字經濟健康發展進行第三十四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近年來,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加速創新,日益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全過程,各國競相制定數字經濟發展戰略、出臺鼓勵政策,數字經濟發展速度之快、輻射范圍之廣、影響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正在成為重組全球要素資源、重塑全球經濟結構、改變全球競爭格局的關鍵力量。”那么,數字經濟到底是什么?
數字經濟的概念及其形成與發展
“數字經濟”這一術語最早出現于20世紀90年代。1995年,經合組織(簡稱OECD)詳細闡述了數字經濟的可能發展趨勢,認為在互聯網革命的驅使下,人類的發展將由原子加工過程轉變為信息加工處理過程。1996年,美國學者唐·塔斯考特在《數字經濟:網絡智能時代的前景與風險》一書中描述了計算機和互聯網革命對商業行為的影響。1998年,美國商務部發布的《浮現中的數字經濟》研究報告,描述了在IT技術擴散和滲透的推動下,從工業經濟走向數字經濟的發展趨勢,并將數字經濟的特征概括為“因特網是基礎設施,信息技術是先導技術,信息產業是帶頭和支柱產業,電子商務是經濟增長的發動機”。2000年,時任福建省省長的習近平同志提出“數字福建”戰略。2002年,美國學者金范秀將數字經濟定義為一種特殊的經濟形態,指出數字經濟的活動本質為“商品和服務以信息化形式進行交易”。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成熟及經濟社會數字化程度不斷提升,“數字經濟”的內涵和范疇在早期基礎上進一步擴大。2016年,G20杭州峰會通過的《二十國集團數字經濟發展與合作倡議》將數字經濟界定為,“以使用數字化的知識和信息作為關鍵生產要素、以現代信息網絡作為重要載體、以信息通信技術的有效使用作為效率提升和經濟結構優化的重要推動力的一系列經濟活動”。這一定義得到比較廣泛的認可。
數字經濟是斷代經濟。斷代經濟主要是關鍵生產要素發生了根本變化。比如:農業經濟的生產要素是勞動力和土地;工業經濟的生產要素是資本、勞動力和土地,資本是關鍵生產要素;數字經濟的生產要素是數據、資本、勞動力和土地,數據是關鍵生產要素。需要清楚的是,新的生產要素取代傳統成為關鍵生產要素,但在一些條件下,傳統的生產要素也可起到關鍵性作用,像土地依然是部分地方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也就是說,新的生產要素是部分取代,傳統生產要素依然起到一定作用。
數字經濟是數據成為關鍵生產要素的經濟形態。什么是數據?信息技術產生的數字化數據,像工業時代的石油或是現代的陽光。作為生產要素的數據,具有數量的累積性、功能的融合性、權屬的分置性、使用的流動性、交易的價值性、信息的安全性。
數字經濟的本質特征。一是數據信息資源逐步成為新的關鍵要素資源;二是數字技術創新是數字經濟持續發展的源動力;三是網絡平臺是數字經濟主要產業組織形態;四是產業融合是數字經濟主要表現形式;五是多元共治是數字經濟時代必然的治理要求。
隨著數字經濟發展,在智能制造方面出現了一種新型工廠——數字工廠,也稱為“黑燈工廠”。美國人曾說,如果看到一個工廠有超過1萬人在工作,則說明它行將死亡。現在,位于南京市濱江開發區的中興通訊濱江智能制造基地“用5G智造5G”,實現了無人化操作生產。
數字經濟普及的關鍵是末端連接+云服務。可見,末端非常重要。英國《泰晤士報》網站曾報道,中國手機支付普及度令人稱奇。的確,我們現在拿個手機就可以走遍天下,不僅可以用來掃碼支付,還可以網上購物、開會、看病等。這體現的就是末端連接+云服務。
數字經濟的度量與產業范圍(三環模型)。國家統計局對數字經濟的界定:以數據資源作為關鍵生產要素、以現代信息網絡作為重要載體、以信息通信技術的有效使用作為效率提升和經濟結構優化的重要推動力的一系列經濟活動。
從這一定義來看,數字經濟包括核心基礎軟硬件、網絡平臺、產業數字化。網絡平臺向下帶動核心軟硬科技發展,向上驅動產業數字化提效,成為助力實體經濟發展的新力量。另外,數字經濟分為兩大類,一是產業數字化,二是數字產業化。
數字經濟中的網絡交易。網絡交易把信息流、貨幣流和商品流區別開來。比如,在個人所得稅年度匯算清繳工作中,政府通過算法計算出每個人的“綜合所得年度匯算”,我們只需在個人所得稅APP上,按照提示點擊“下一步”,最后“確認”即可。這就是由記賬方式的改變帶來的交易方式的改變。同時,網絡交易把移動客戶端、移動終端、電信運營商與銀行高度捆綁。
數字經濟是繼農業經濟、工業經濟之后全新的發展范式。數據成為一種新的生產資料。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將數據轉變為有價值的服務。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區塊鏈定義了新的協作關系。這些推動了個人生活的變革,也推動了政府和企業的數字化轉型。可見,數字經濟的本質,即利用數字技術,發揮數據價值的一種新經濟形態。
數字經濟的特征
數據要素的特點。第一,高初始固定成本。這導致數字經濟形成了一個規模臨界點。比如,實體工廠一開工可能就會產生收益,而網絡平臺企業,如果沒有達到一個規模臨界點,就會產生虧損;但若達到規模臨界點,也未必會賺錢,就如eBay在與阿里巴巴的競爭中敗北。第二,零邊際成本。第三,累積溢出效應。
區塊鏈之道:重構信息時代生產關系和治理機制。軟件、算法定義生產方式,即大數據是生產資料,云計算是生產工具,互聯網、物聯網、通信網(5G)等是自然環境,人工智能是生產力,區塊鏈是生產關系。治理模式為:信息傳遞,從串聯機制轉為并聯機制;信息共享,從離散孤立轉為實時同步;信任機制,從對“人”的信任轉為對“機器”的信任;傳遞對象,從傳遞信息到傳遞價值;治理能力,從信息化轉向精準化;治理機制,由“傳統社會治理”轉向“現代化社會治理”。這樣,社會治理結構呈現扁平化,治理服務過程趨于透明化,比如“掌上政府”。
網絡平臺將取代工廠和農戶成為數字經濟的重要市場主體。網絡平臺就是連接供給和需求雙/多方的雙(多)邊市場。網絡平臺經濟是指利用云、網、端等互聯網基礎設施,以數字化平臺為服務載體實現網絡協同,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技術實現數據智能的預測推薦,為供給和需求雙/多方提供交易撮合、社交資訊等數據服務的新經濟模式。網絡平臺經濟由低到高的四層模型:第一層,數字網絡平臺是主引擎;第二層,數字網絡平臺企業是主體;第三層,數字網絡平臺生態系統是載體;第四層,網絡平臺經濟。
網絡平臺經濟的四大內在特征。第一,網絡協同。供需雙/多方利用互聯網網絡平臺,在線互動和自組織協作,并誕生出“新物種”。第二,數據智能。網絡平臺利用智能數據技術提供精準預測,從而提升供需匹配效率。第三,規模經濟。網絡平臺吸引數以億級的用戶群體,為供給端呈現了兼顧個性化的“規模優勢”。第四,范圍經濟。同一網絡平臺給用戶群體提供的數據產品和服務越來越多,而且提供的多種產品總成本低于分別生產各個產品的成本之和。總之一句話,平臺經濟是生產力新的組織方式,是經濟發展新動能。
數字經濟發展趨勢
全球數字經濟競爭呈現出中國及東南亞圈、美國圈、歐洲圈三足鼎立的態勢。同時,這三者各有側重,具體來看:中國及東南亞圈是數字經濟應用創新高地,主要體現在應用端;美國圈是數字經濟技術原創和全球市場高地,主要體現在頭部企業;歐洲圈是更保守的數字經濟治理規則,主要體現在發展機制。
數據資本驅動內生高質量增長。由于數據的特征,數據要素在經濟增長中所起到的作用也與傳統要素存在不一樣的地方。數據可以進入研發、生產、匹配等多個環節,為增長提供新的動力。
發展數字經濟關鍵在于培育數字商業生態。數字經濟中,產業結構從供應鏈到網絡平臺到生態不斷演化,由此產生的商業生態成為了數字經濟下市場競爭的單元。
當前,數字變革正在對生產力、生產關系產生全方位、深層次的影響,對未來的重塑是顛覆性的。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數字技術、數字經濟在支持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恢復生產生活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要以更大格局、更高站位和更長遠目光,深刻認識數字經濟演化趨勢和內在規律,促進數字經濟健康發展。
注:文中數據由報告人提供
(根據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副主任、教授許正中《發展數字經濟的戰略思考》講稿摘編整理)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