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發布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專利態勢報告》。報告顯示,2014年到2023年,中國生成式人工智能專利申請量超3.8萬件,居世界第一位,是第二名美國的6倍。看到這個令人振奮的消息,一些網友把“遙遙領先”打在公屏上。
我們真的遙遙領先了嗎?這要從兩方面來看。一方面,我們應該自信自強;另一方面,我們不可自傲自滿。
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AIGC),是指具有文本、圖片、音頻、視頻等內容生成能力的模型及相關技術。2022年末,美國OpenAI公司推出的ChatGPT標志著這一技術在文本生成領域取得了顯著進展。
生成式人工智能領域的實力并不完全取決于專利申請量。從此次發布的報告看,專利數量前十名機構依次為騰訊、平安保險、百度、中國科學院、IBM、阿里巴巴、三星電子、Alphabet、字節跳動、微軟。十強榜上中國占6席自然令人驕傲,但掀起本輪全球人工智能大模型熱潮的美國OpenAI公司沒有出現在該排行榜上,也足以讓人冷靜看出,排行榜僅供參考。當一些公司選擇以商業機密的形式保留其知識產權時,就難以用專利申請量評價其真正實力。
算力、算法、數據是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發展的三大核心要素。從算力看,全球前15名半導體廠商中美國占8家,在AI芯片市場占據主導地位的英偉達是美國公司。從算法看,當前全球使用最廣泛的Transformer等經典架構為美國公司開發。從數據看,美國強調“跨境數據自由流動”“計算設施非強制本地化”等規則,增強了數據向美國企業和本土匯聚的能力。因此,在生成式人工智能領域,就實力而言,美國依然保持領先優勢,不能僅憑專利申請量就得出中國遙遙領先的結論。
但專利申請量依然是一個重要指標,中國在這個單項指標上的遙遙領先,展現了中國在生成式人工智能領域的競爭力和發展潛力。早在2017年,中國人工智能專利申請數量就首度超過美國,排名世界第一,此后幾年,這一優勢不斷放大。在另一個指標人工智能論文發表方面,2013年至2023年第三季度全球人工智能論文為117萬篇,中國論文達36.8萬篇,位列全球第一。
當然,專利和論文優勢沒那么快轉化為市場優勢。但即便看市場數據,中國也緊隨美國之后,居于人工智能發展的“第一方陣”,相較于全球其他經濟體具有顯著優勢。《2024全球數字經濟白皮書》顯示,截至2024年第一季度,全球人工智能企業近3萬家,美國占全球的34%,中國占全球的15%。全球人工智能大模型的數量已達1328個,美國占比最多、達44%,中國占比為36%。2023年至2024年第一季度,全球AI獨角獸企業有234家,增加37家;其中,美國120家,中國71家。
尤其要看到的是,當前生成式人工智能仍處于發展初期,而應用場景、人口規模和產業集群效應等拉動新興技術普及的關鍵要素,正是中國的優勢所在。中國在人工智能領域實力突出、潛力巨大,一方面在垂直領域和應用場景重點發力,搶抓發展機遇;另一方面也在統籌發展和安全,積極倡導國際人工智能合作與治理,堅持智能向善、促進公平普惠。
展望未來,生成式人工智能作為當代的重大科技創新,將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成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我們要以全球視野謀劃和發展人工智能,以人工智能技術賦能千行百業,為實現科技強國夢和民族復興偉業作出更大貢獻。?(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佘惠敏)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