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博物館研學打卡,穿漢服與文物合影,買一份文創產品留住回憶……“五一”假期,京津冀多地不斷掀起“文博熱”,各類小眾博物館“出圈”走紅,“文博熱”現象持續升溫,這些文博場所正在成為新的文化旅游“流量”入口。
博物館也是“活化石”
“絕對小眾的寶藏景點”“天津之行的最大驚喜”……近來,在各大社交媒體平臺上,位于天津外國語大學院內的北疆博物院成為近期天津文旅市場的“黑馬”。
北疆博物院是一座原址、原建筑、原藏品、原文獻、原展柜皆保存完整的百年博物館,可謂是中國近代早期博物館中的“活化石”,藏品包含了動物、植物、古生物、古人類、巖石、礦物標本,以及歷史民俗文物等諸多門類,總量超過了20萬件。4月底,由天津自然博物館打造的“百年珍蘊”——北疆博物院院藏精品文獻展在北疆博物院開展。此展是首次專題展示北疆博物院的文獻,展品均為原件,這些珍貴文獻出版時間都在百年以上。其中,步達生、楊鐘健撰寫的《中國猿人北京種頭蓋骨之研究》是對北京猿人頭蓋骨進行研究的早期論著。
在河北南部的邯鄲市,5月1日,邯鄲數字成語游戲主題科技展在邯鄲市博物館開幕,為游客們帶來一場獨特的文旅體驗。邯鄲市被稱為“成語典故之都”,由邯鄲悠久的歷史文化所派生的成語典故就有1500余條。邯鄲數字成語游戲主題科技展以數字化手段為基礎,致力于打造一站式文旅服務平臺,讓游客們享受更多的優惠和專屬服務。當地還推出了“邯鄲尋夢記”成語游戲,通過豐富的任務系統和主線任務,玩家們可以沉浸式體驗邯鄲的風土人情和成語文化。同時,成語爭霸賽特別活動和AR活動的投放,將為游客們帶來新穎的互動體驗。
沉浸式研學文化探索
在衡水冀州博物館,一位老師帶著幾個學生一起參觀,在“頭懸梁”讀書的復原現場,老師為學生們講述了孫敬刻苦學習最終成才的故事。沉浸式研學體驗不斷激發“小觀眾”文化探索的熱情。
據了解,冀州博物館以3D形式再現大禹治水、九州鼎由來的科技場景,讓參觀者置身其中,跟隨歷史的脈絡了解古城冀州的過往千年。“聽過大禹治水的故事,沒想到就發生在我的家鄉。”游客王萍萍說,冀州博物館之旅收獲頗豐,“科技賦能讓歷史故事‘動’了起來,我們仿佛‘穿越’回古代,劃分九州的淵源在我的腦海里更加清晰”。
冀州與北京、天津在明清時期也有一份不解之緣。在博物館“明清文華”展區,北京琉璃廠“冀州街”、天津衛里“小冀州”等場景被復原。冀州博物館館長劉長雨介紹,北京琉璃廠的興盛繁榮有河北人的發祥與打造之功,河北人中又以冀州為最。到清咸豐年間,冀州人在琉璃廠開設的古舊書籍、文物碑帖、印章書畫、文房四寶等店鋪近300家,占總店鋪的90%左右。新中國成立后,孫殿起、孫瀛洲等文化儒商又成為我國文物鑒定、版本鑒藏等領域的專家。
文創產品“留住”回憶
“文博熱”火爆、“文創風”勁吹。記者發現,一些博物館通過文創產品積極尋找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的結合點,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活”了起來。
為了吸引更多人走進博物館,冀州博物館設立了非遺文創展區,對田園棉手織布、小燕子剪紙、葫蘆烙畫、景泰藍花絲等特色非遺產品進行全面推介。“朕的祝福”公仔印章盲盒、平安符、安康香囊……在承德博物館的“承德好禮”銷售專區,文創商品琳瑯滿目。相關負責人表示,“承德好禮”涵蓋40個系列近2000款文創商品,其中很多創意源自文物考古、歷史文化,去年銷售收入達1500萬元。(本報記者 李如意)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