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事業直接關乎人民健康福祉。從缺醫少藥到醫藥市場規模位居世界前列,從新中國成立初期人均預期壽命只有35歲到如今的77.3歲,我國醫藥產業保持強勁發展態勢,護佑人民生命健康。
建設健康中國,醫藥產業如何自立自強?制藥大國如何向制藥強國跨越?在首屆中國藥學事業發展大會上,專家們給出了自己的見解。
促發展 醫藥產業實現巨大跨越
醫藥事業始終擔負著保障人民生命健康的艱巨使命。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執行所長王銳介紹,1958年,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成立。彼時,我國醫藥事業剛剛起步,藥物所設備簡陋、基礎薄弱。如今,這里已發展成為科研與教學力量雄厚的國家重點藥物研究機構。
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所的發展就像是中國醫藥產業的一個縮影。回顧歷史,從這樣一組數據中可以看到,我國醫藥產業在過去幾十年間實現了巨大跨越——從1985年我國正式實施藥品管理法到2008年重大新藥創制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實施前,我國只獲批上市了5個一類新藥。而2008年專項實施以來,我國已獲批上市超75個一類新藥;“十三五”期間,規模以上醫藥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9.5%,高出工業整體增速4.2個百分點;越來越多的創新藥研發企業走出國門,開拓海外市場;中國工程院副院長、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院校長王辰表示,面對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的健康需求和老齡化的新挑戰,醫藥產業在促、防、診、控、治、康全鏈條中都大有可為。
補短板 引入新技術新范式
過去幾十年間,我國創新藥物的問世改變了新中國成立初期缺醫少藥的情況。但是,面對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就醫用藥需求,我國醫藥產業發展仍然面臨短板。“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重大原創藥物和引領性的醫療技術相對缺乏。”中國藥學會理事長孫咸澤表示,這制約著我國藥學事業的高質量發展。
對此,王銳表示,要將新技術、新范式引入新藥研發中,并利用交叉學科的新方法,加快研發基于靶標的創新藥物。“藥學研究的發端點應該在臨床。”王辰說,要充分利用中國豐富的臨床研究資源,打破“醫”和“藥”之間的屏障,基于臨床需求進行藥物研發。
強基礎 不斷提升藥物創新能力
面對醫藥產業發展的難點,如何實現制藥大國向制藥強國的跨越?“基礎研究”一詞被專家們頻頻提起。
“要強化基礎研究,甘坐冷板凳。”孫咸澤強調,核心技術的根源是基礎研究,特別是從跟跑到并跑、領跑,進入科技無人區時,更需要從基礎研究中找到創新方向和出路。“要圍繞嚴重威脅人民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和傳染病,從重點領域基礎研究和臨床轉化入手,逐步完善醫藥科技體系,提高醫療服務供給水平和質量。”國家衛生健康委科教司副司長顧金輝說。
另一個被多次提起的關鍵詞是“創新”。“要做出有重要影響力的中國原創藥物,就要突破現有藥學理論,在策略、方法上提出新概念。同時要加強產學研用協同創新。”王銳說。
中藥等特色優勢是我國藥物創新的重要源泉。麻黃堿、小檗堿、青蒿素……許多基于中藥研發出來的原創藥物在我國醫藥事業中煥發光彩。
王銳介紹,我國天然藥物的研發歷史悠久,基礎厚實。以中草藥天然產物的傳統藥效為基礎研發創新藥物是我國的特色和優勢。
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凱先建議,要加強多學科多種技術方法融合,國際前沿熱點和中藥等中國特色優勢“兩手抓”,同時加強針對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藥物研發。(記者 徐鵬航 北京報道)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