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5月19日電 5月15日,中國“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成功著陸火星,創造歷史。對于這一創舉,多家外媒及科學雜志進行了積極評價,不少專家甚至想為“祝融號”火星車規劃路線,展現出了對此次火星探測及中國航天發展的濃厚興趣。
圖為“祝融號”火星車模擬圖。?中新社發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 供圖
“美國在火星上有伴了”
中國“祝融號”引發外國科學家好奇
美國《紐約時報》、澳大利亞廣播公司(ABC)等媒體紛紛刊文,對中國的“探火”任務進行了詳細報道。
《紐約時報》5月17日的報道以“美國現在在火星上有伴了”開篇,從任務內容、著陸點和著陸過程等角度,對中國此次“探火”進行了系統化的介紹和梳理。其還介紹了中國的火星任務以一首經典詩歌命名為“天問”,以及火星車以中國火神“祝融”命名等細節。
《紐約時報》指出,中國已經實現了一件只有兩個國家——美國和蘇聯做過的事情:成功登陸火星。
英國《自然》雜志5月18日則刊發了一篇名為《為什么中國火星探測器的著陸點讓地質學家們興奮不已》的長文,文中列舉了多名科學家對于“祝融號”火星車旅程的好奇。
資料圖:圖為祝融號著陸點。 張高翔 攝
來自美國亞利桑那大學的行星科學家阿爾弗雷德表示,他對公布的圖像中一個凹坑錐體十分感興趣,他已將其放在調查清單的“第一位”。據介紹,在航拍圖像中可以看到,在“祝融號”西北方向約3公里處有一個凹坑錐體,報道指出,這可能是由熔巖或泥漿形成的火山。
由于在地球上,泥火山的出現與細菌產生甲烷有關,對此,香港大學行星科學家麥考爾斯基認為,它們在火星上的存在,可能有助于解釋以前在火星大氣中檢測到的大量令人困惑的甲烷。
麥考爾斯基還表示,在圖像中出現的淺層懸崖和波谷,讓人想起了加拿大和西伯利亞的永久凍土區。這表明火星上的特征,也可能是由冰驅動的過程所形成的。
不僅如此,多個研究團隊還在嘗試為“祝融號”火星車規劃路線。麥考爾斯基表示,“很多團隊將嘗試規劃行程,你(火星車)將在什么時間內到達哪里,在90天的任務中完成盡可能多的目標。”
澳大利亞廣播公司則在5月18日的一篇文章中,將中美兩國的火星探測器就行了一個整體比較。其稱,“祝融號”在著陸時采用了目前應用最廣的反推懸停式著陸方案,這種方案雖然對地形要求較高,但技術的安全性也同樣較高。
圖為天問一號著陸火星效果圖。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供圖
外媒關注中國探索太空計劃
“中國為人類知識庫貢獻更多力量”
“天問一號”攜“祝融號”成功著陸火星,標志著“中國探索太空能力的不斷增強”。而中國航天領域的未來動向,也愈發受到國際關注。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科學任務理事會主席托馬斯·祖布欽(Thomas Zurbuchen)向中國表示了祝賀。“與全球科學界一起,我期待著這項任務為人類了解這個紅色行星將做出的重要貢獻”,他在社交媒體上寫道。
英國廣播公司(BBC)援引專家的話稱,成功登陸火星給中國帶來了巨大鼓舞,同時也證明“中國可以為人類知識庫貢獻更多力量”。
圖為天問一號著陸火星效果圖。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供圖
《紐約時報》日前在題為《月球、空間站與火星:詳解中國太空雄心》的文章中援引中方評價稱,中國的火星探測任務,代表了“建設航天強國雄心的又一個里程碑”,未來將有更多潛在的階段性成果。
該文章提到,“祝融號”將進行一系列實驗,研究火星的地形、地質和大氣。目標之一是更好地了解該地區冰的分布情況,“有助于給未來人類的訪問提供支持。”
法新社此前也報道稱,中國自1970年發射第一顆衛星以來,在航天領域取得了長足進步。
“中國在火星的成功著陸向世界證明,還有一個國家擁有先進的行星間空間探索能力”。獨立分析人士、關于太空探索的新書《太空爭奪》(Scramble for the Skies)的合著者納姆拉塔·戈斯瓦米(Namrata Goswami)說。
另外,針對近期中俄宣布共同建設國際月球科研站,BBC稱,此次合作,對雙方都有相當重要的意義,“堪稱中國航天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國際合作。”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