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集裝箱航運市場價格顯著走強。5月31日,上海出口集裝箱運價指數綜合指數報3044.77點,環比前一周上漲12.63%,近一個月累計漲幅超50%。
5月是海運傳統淡季,今年為何淡季不淡?運價上升對我國經濟影響幾何?記者就上述問題采訪了業內專家和學者。
需求增長運力緊張
集裝箱海運市場高度國際化,運價波動主要受市場供求關系影響。從近幾年海運價格走勢看,價格隨需求變化很明顯,既有需求增加導致運價快速上漲,也出現過需求低迷運價較低。
“今年海運市場淡季不淡,主要是因為經濟復蘇、運輸需求提升。”交通運輸部水運科學研究院經濟政策與發展戰略研究中心主任寧濤說。
從世界范圍看,全球經濟溫和復蘇帶動貿易增長。主要經濟體中,一季度歐元區國內生產總值環比增長0.3%,結束了去年下半年以來的負增長態勢,是近兩年來的季度最高增速。一季度美國經濟繼續保持擴張態勢,增長1.6%。在消費和投資帶動下,美國經濟從2023年四季度開始進入補庫存階段,庫存總額和進口總額保持持續增長勢頭。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近期將今年世界經濟增長預期由前期的2.9%上調至3.1%;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計今年全球經濟增速為3.2%,較今年1月的預測上調0.1個百分點。
我國外貿形勢超出預期。今年前4個月,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13.81萬億元,同比增長5.7%,規模創歷史同期新高。在出口帶動下,我國港口國際線集裝箱吞吐量從2023年至今保持穩步增長態勢,今年前4個月同比增長10.3%,從去年四季度開始加速增長,帶動國際集裝箱航運市場需求復蘇。
“目前,運輸需求復蘇幾乎覆蓋了當前所有主流航線。”寧濤表示,從我國港口分航線國際線集裝箱吞吐量增長情況看,除了中東和非洲航線集裝箱增速有所放緩,其他航線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加快,特別是美國、澳洲等航線逆轉了2023年負增長態勢。
需求增加,運價自然水漲船高。5月,馬士基、達飛、赫伯羅特等頭部船運公司紛紛披露航線運價上調信息,漲價覆蓋亞洲至歐洲、北美洲、澳洲、南美洲等多個方向航線。
多重因素拉大缺口
目前,雖未到傳統旺季,但因歐洲航線運輸周期變長,部分貨主出于生產和商業活動連續性和穩定性考慮,進行一定提前量采購。同時,歐美運輸需求恢復,加速貨量增長。此外,我國出口貿易中新興行業發展迅速,如新能源汽車、光伏等產品,疊加部分地區對新興行業的關稅進行調整,使得貨主急于出貨,短期內運輸需求出現較大波動。
運量增速高于運力增速,出現運力缺口。前4個月,市場主要班輪公司在我國至北美、歐洲、南美和波斯灣4條航線累計投放超830萬標箱(TEU)艙位,較去年同期上漲14.7%,完成運量超790萬TEU,較去年同期上漲19.4%。
同時,紅海局勢快速變化,國際航運公司選擇避開紅海海域,亞歐航線集裝箱班輪繞航好望角。航程變長導致原有運力損失約20%。班輪企業為維持班輪服務,通過投入新船、租賃船舶、抽調其他航線船舶等措施來補充運力缺口,但短期內運力仍存在一定程度缺口,也加劇了其他航線運力緊張程度。
集裝箱周轉效率降低,港口空箱加速消耗。4月,弘景·集裝箱新箱庫存指數為143.34,較上期下降18.43點,表明集裝箱新箱庫存下降,運力受到一定影響。
此外,繞航直接增加了燃油成本和固定支出,保險費用等也大幅增長,亞歐航線訂艙價格上升明顯,繼而拉動其他主干航線運價也出現明顯上漲。
有望逐步回歸正常
作為全球貨物貿易第一大國,海運價格上漲會對我國外貿產生什么影響?本輪上漲將持續到什么時候?又該如何應對?
在航運市場,集裝箱海運價格分為長約和現貨價格,運價波動影響的主要是現貨市場價格,且主要是現貨里面采用出口CIF(到岸價)合同的貨主,并不涉及簽訂長約和采用出口FOB(離岸價)合同的貨主。經過多年努力,船貨雙方長約比例有提高,因此價格波動對我國進出口運價影響有限。
目前來看,運價上漲給貿易帶來的影響是全球性的,我國情況相對較好。例如,同樣的遠東—歐美航線,中國航線價格低于日韓、東南亞等周邊國家和地區。“根據對班輪企業的調研走訪,我國周邊日韓等國家至歐美市場運價同步調整,中遠海運集團的日韓—歐美航線報價略高于中國市場50美元/TEU水平。”寧濤說。
中國集裝箱行業協會常務副會長李牧原表示,長期來看,運價上漲沖抵了中國出口歐洲市場的利潤,抬升了中國商品采購成本。為應對海運服務的不穩定性,歐洲的零售企業需要提高庫存保證供應,提高了庫存成本。制造業供應鏈的穩定運行也受到明顯影響。
快速上漲的海運價格以及繞航帶來的運輸時間增長,讓部分海運貨物轉向其他物流通道。部分交貨時間緊、價值高的貨物改為航空運輸,或選擇“海運+空運”等方式。部分貨物轉向中歐班列,中歐班列訂艙量出現增長。
寧濤表示,今年集裝箱船隊繼續快速擴張。預計全年交付量完成后,全球集裝箱船隊運力將突破3000萬TEU,增幅在9%左右。世界貿易組織4月發布的報告預測,今年全球貨物貿易量增長2.6%。從長期看,隨著紅海危機帶來的繞行對全行業的溢出效應逐步常態化,市場逐步對繞航投入新增運力,運力將繼續供大于求。(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記者:齊慧)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