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科技自立自強既是一個民族能否躋身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標志,也是一個國家能否成為世界強國的重要基礎,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明確了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國企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主要組成部分,既是實施科技自立自強的主體力量,也是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的推動力量,要緊緊圍繞科技自立自強目標,深刻領會科技自立自強的時代意義,準確把握科技自立自強的重點方向,統籌利用科技自立自強的創新資源,大膽探索科技自立自強的管理實踐,以科技創新為主要驅動力,積極發揮科技創新資源優勢,不斷提升科技自立自強的能力和水平,努力成為科技自立自強的關鍵支撐。
深刻領會科技自立自強時代意義 增強科技創新緊迫性
國企作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頂梁柱”和“壓艙石”,要充分認清自身在科技自立自強中的特殊地位和特殊作用,始終站在民族生存發展和國家繁榮富強的高度,增強科技創新的緊迫性,深刻領會科技自立自強的時代意義。
一是科技創新是國企的職責使命。國企要把堅決落實國家科技自立自強的部署作為一項重要的政治責任,胸懷“國之大者”,牢記國企的職責使命,緊緊圍繞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目標,以放眼世界的眼光和全球領先的標準,對標世界科技強國,積極發揮企業創新主體作用,充分利用國企科技創新的人、財、物等資源優勢,超前謀劃科技創新項目,勇于承擔國家重大科技創新課題,全面開放重點科研基礎設施,積極打造新型研發機構,努力建強科研人才隊伍,充分展現國企的使命擔當和博大情懷,在重大任務上有擔當,在重點技術上有突破,在重要成果上有貢獻,在重頭產業上有作為,打造世界一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為科技強國建設展現國企擔當。
二是科技創新是國企的能力體現。國企要把推動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作為新時期的一項歷史任務,把以科技創新支撐構建新發展格局貫穿全過程,持續鞏固國企在科技創新中重要地位和積極作用,以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不進則退的競爭思維和憂患意識,快速準確把握科學技術和經濟社會加速滲透融合的“機會窗口”,抓住科技創新在影響國際格局重構中的“關鍵變量”,在人工智能、量子科技、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新能源等高科技領域應用的新賽道中爭金奪銀,善于在新一輪科技革命中贏得新優勢,依靠科技力量推動國民經濟循環,打造一支愛黨報國、敬業奉獻、具有突出科技創新能力、善于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科技人才隊伍,有效應對風云變幻的風險,沉著應對世界變革的挑戰,為科技強國建設奉獻國企智慧。
三是科技創新是國企的發展需求。國企要把建設世界一流企業作為永恒的追求,以科技創新推動企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打造世界一流企業核心競爭力。主動順應時代發展潮流,積極引領科技發展趨勢,以強大的市場需求驅動企業科技創新工作,聚焦關鍵核心技術,建設完善開放的創新體系,加大科技創新的資源投入,提升科研效益。發揮市場配置科技要素的功能,以市場價值為導向,為打造世界一流企業提供源源不斷的科技供給,在傳統產業中增加科技元素,在戰略性新興產業中加大科技含量,在未來產業中展現科技力量,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提供科技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為科技強國建設貢獻國企力量。更加積極地實施開放包容、互惠共享,擴大國際科技合作的廣度,更加主動地融入全球科技創新網絡,集中資源補齊技術“短板”,集智打造優勢領域“長板”,成為世界科技舞臺主角,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展現中國企業力量。
準確把握科技自立自強重點方向 增強科技創新針對性
國企作為聯通產學研用的主要“橋梁”和重要“紐帶”,要充分認清自身在科技自立自強中的重要職責和重要定位,始終站在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和產業安全發展的廣度,增強科技創新的針對性,準確把握科技自立自強的重點方向。
一是積極探索應用基礎技術。國企要積極發揮需求牽引作用,以信息、生命、制造、能源、空間、海洋等領域科技創新為原創突破口,加大應用基礎研究資源投入力度,主動與高校和科研院所等產業鏈上游對接技術需求,大膽探索實踐應用基礎研究成果,全面實踐正向研究,勇于挑戰技術“無人區”,專啃別人不敢啃的硬骨頭,把看似不可能的技術變成可能的技術,把看似不可用的技術變成可用的技術,領先他人一步制定標準規則,領航他人一段催生產業發展,提升源頭供給能力,為開發新一代產品儲備技術,為改進產品發展提供技術支撐。發揮工程—技術的逆向牽引作用,積極向高校和科研院所提出產品的技術需求,牽引以應用為導向的應用基礎研究工作,引導高校和科研院所聚焦技術原理研究,把握技術發展規律,突破影響產品發展關鍵技術的原理,提升產品性能可靠性,建立校企合作基地,打通產學研用創新鏈,推動技術無縫對接和群體突破,引領世界技術發展潮流。
二是主動牽引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國企要以產品實現為重點,以產業發展為目標,以主動牽引關鍵核心技術為已任,全面對標行業領軍企業和世界一流企業,找準現實技術發展差距,把握未來技術發展趨勢,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工作,建立動態的重點技術、難點技術和產品清單等,明確關鍵核心技術發展主攻方向、技術路徑和重點任務等,瞄準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電路、生命健康、腦科學、生物育種、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技術領域,開展具有前瞻性和戰略性的重大科研項目。促進油氣勘探開發、新能源等能源技術發展,解決水資源空間分布失衡等能源技術問題。著力推動生物醫藥、醫療設備等領域的技術發展,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健康生活需求。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實現關鍵核心技術追趕“跟跑”,通過集成創新實現關鍵核心技術同步“并跑”,通過更高層次的原始創新實現關鍵核心技術超越“領跑”,采取多種方式多種途徑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推動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工作,改進產品研制、提升產品性能、降低研制成本,提高產品的核心競爭力,擴大市場份額。
三是全面提升產業發展技術。國企要緊緊抓住影響產業安全發展的“牛鼻子”,堅持以系統性思維開展科技創新工作,按照企業戰略目標和職責定位等,聚焦核心電子元器件、基礎及關鍵應用軟件等制約工業發展的短板和弱項,梳理危及產業安全的“卡脖子”問題清單,推動影響產業發展的基礎理論研究,開發制約產業進步的軟件工具,推動產業系統技術的群體性突破,以奮發有為的心態和積極有為的行動,打造世界先進和安全可控的技術體系,為維護產業安全打牢技術基礎,建立安全高效、自主可控、全面協同的產業鏈供應鏈,提升產業鏈價值,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
統籌利用科技自立自強創新資源 增強科技創新協同性
國企作為引領產業發展的“領頭雁”和“火車頭”,要努力發揮科技平臺的協同創新作用,始終把握加快產業發展和資源集聚的速度,增強科技創新的協同性,統籌利用科技自立自強的創新資源。
一是加快新型研發機構建設。國企要著眼學科與學科之間、科學與技術之間、技術與技術之間、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之間日益交叉融合的發展趨勢,發揮市場配置資源決定性作用,探索打造新型研發機構,加快創新科研組織建設,明晰創新型研發機構的功能定位,突出“三個一體”建設,在組織模式上集科研、孵化、資本等于一體,在組織所有制形式上集企業、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和社會中介、投資機構等于一體,在組織功能方面融科技研發、成果轉化、產業孵化、企業培育、投資服務等于一體,實施公司化管理,賦予創新型研發機構的自主運營權,建立健全企業與市場緊密對接的運營機制,有效發揮科技創新的產業策源功能,提升新型研發機構的敏捷性,放大科技創新的經濟效應和社會效應,為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提供施展才華的舞臺和快速成長的沃土。
二是加大創新資源開放共享。國企要努力發揮科研成果、科研設施和科研人才等資源優勢,向高校、科研機構和中小企業等創新鏈、產業鏈上下游開放和共享科研資源,貫通協調產業鏈上下游科研資源,引領各種所有制企業、各類創新主體融通創新和協同創新,建設上下貫通、前后協調的協同創新體系,形成科技創新的合力,引領產業鏈上下游科技創新發展,構建區域科技創新生態,提升科技創新質量。與高校和科研院所開展產學研用合作,建立頂級技術專家與知名科學家的點對點合作機制,構建開放高效、協同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與國內外行業領軍企業組建產業技術創新聯盟,開展重點和難點技術聯合攻關工作,協同利用科技創新資源。承擔國家、地方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創新平臺建設,加快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協同各類創新組織開展“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盤活、融合、利用各類創新資源,形成強大的科技創新引擎。發揮企業創新主體作用,引導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與高校和科研院所形成戰略力量,參與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區域性創新高地建設。
三是加強數字化手段發展。國企要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的新機遇,積極利用數字經濟的重要影響力,提升科研數據的分析挖掘能力、科研數據的創新驅動能力、科研數據的管理分析能力等,形成跨機構、跨學科、體系化的科研虛擬網絡組織,充分賦能各個科研環節和各個科研組織,在科研分工中明晰不同科研組織權責,推動各個科研組織相互配合、和諧相處、平等共事,促進專業發展方向更明確,豐富專業分析研究手段,降低科研活動準入門檻,大幅提升公眾參與度,進一步開闊研究視野和擴大研究力量,大力推動數字化智能化產品研發及產業化,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和國產化替代步伐,為數字化智能化升級奠定堅實技術基礎。
大膽實踐科技自立自強創新管理 增強科技創新適應性
國企作為大膽實踐科技創新的“主戰場”和“主力軍”,要為全面深化科技改革和創新管理探索道路和積累經驗,始終把握提升科研效率和推進科研工作的進度,增強科技創新的適應性,大膽實踐科技自立自強的創新管理。
一是完善科研管理機制建設。國企要以激發科技創新動力為核心,建立健全符合科研規律的科技管理體制,賦予科研人員更大的技術路線決定權、經費支配權、資源調度權等,為科研人員創造更加寬松的科研環境,建立行之有效的自我約束機制,健全及時有力的外部監督機制,確保科研項目“松綁”的權限接得住、用得好,及時問責用不好授權和履行職責不到位的組織和個人。改革和完善國企各級法人的考核制度、評價制度等,加大對法人的科技創新考核權重,明確任期和年度投入技術研發費用和增長比例要求等,及時問責組織科技創新不力且經費投資強度不足者,將提職晉級與科技創新有力且大膽投入資源者直接掛鉤,厚植科技創新理念,大力營造科技創新環境。加大“雙向混改”力度,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促進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改革,激發科技創新動力和活力。緊緊抓住科研院所轉制企業的有利時機,盤活產業科技創新資源,建立高水平的創新聯合體、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等,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加快創新技術與實體產業的融合應用,加速推動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升級。
二是完善人才培養機制建設。國企要建立健全有利于科技創新的人才引進培養、考核評價、提拔晉升等制度體系,探索研究高薪引人、股權拴人和感情留人等有效的拴心留人措施,全面落實股權激勵、期權分配和技術入股等股權激勵政策,激發科研人員的創新活力和創造動力。突出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引領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探索實踐高校與企業聯合培養人才模式,采取定向委托培養、開設“訂單式”特色班、共建聯合培養平臺等方式,實行校企“雙導師制”,著力解決工程技術人才培養與科研生產實際相脫節的問題,提高人才培養效率。建立以創新價值、能力和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探索基礎前沿技術研究突出原創導向,社會公益性技術研究突出需求導向,應用技術研究和成果轉化突出市場導向,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全方位培養、引進和用好人才,造就更多國際一流的創新人才和創新團隊,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備軍。
三是完善經費投入機制建設。國企要努力找準強化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的方法路徑,將需求牽引作為根本出發點,將能力建設作為關鍵發力點,將資源協同作為重要著力點,將政策保障作為基本支撐點,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創新力的原創技術策源地。推進多元機制加大基礎科研投入,將研發投資強度納入考核指標,加大科技創新考核權重,持續加大研發投資強度并逐年穩步增長。靈活運用政策,通過推動技術成果作價入股,實施科技創新領域的員工跟投計劃,采取科技成果轉化為分紅激勵等方式,進一步推動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增加科研創新經費投入渠道和比例。
四是完善組織配套機制建設。國企要以新型研發機構建設為突破口,賦予其“法定機構”相對獨立地位及人財物自主權,使其成為自主決策、自主運營、自我管理的應用創新實體。建立公司制法人治理結構,按照委托—代理結構,實行理事會領導下的法人負責制,切實發揮市場化運營管理機制的作用,提升科技創新效率。圍繞新型研發機構建設的發展需求,深化科研體制、成果轉化體制和創新企業培育體制改革,減少傳統科研體制對新型研發機構的束縛,建設市場化運作的科技創新實體,為全面開展科技創新工作探索道路和積累經驗。
國企要站在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起點上,努力發揮在科技自立自強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和主要功能,深刻領會科技自立自強的時代意義,準確把握科技自立自強的重點方向,統籌利用科技自立自強的創新資源,大膽探索科技自立自強的管理實踐,在增強科技創新緊迫性、針對性、協同性、適應性上下功夫,在取得科技創新成果上出成效,努力支撐科技自立自強。
(作者單位:中國商飛北京民用飛機技術研究中心,僅代表個人觀點)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