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產業,也是綠色低碳發展的重要領域。伴隨全球氣候變化和環境污染的日益嚴峻,農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和壓力,如極端氣候事件、土地退化、水資源短缺、生物多樣性減少等。這些問題不僅威脅著農業生產和農民福祉,也危及著全球糧食安全和可持續發展。因此,積極推動農業綠色低碳發展成為了國際社會的共同追求與目標。
我國作為農業大國,歷來十分注重農業綠色低碳發展。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實施和農業強國建設的全面推進,農業綠色低碳發展的重要性愈加凸顯。《“十四五”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提出“加快形成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走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可持續發展道路”的目標。黨的二十大報告進一步強調“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農業綠色低碳發展提供了理論指導和行動指南。
在一系列政策方針的強力推動下,我國農業綠色低碳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2021年,全國農用化肥、農藥使用量分別為5191.3萬噸、24.8萬噸,比2015年減少13.8%、16.8%;主要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覆蓋率達到46%,比2015年提高23個百分點;農業碳排放總量穩中有降,單位農業GDP碳排放遠低于美國。然而,不容忽視的是,我國農業綠色低碳發展依然面臨著科技創新能力不強、制度創新滯后、教育培訓力度不夠等諸多挑戰,需要多措并舉、積極應對。
一是夯實農業綠色低碳發展的科技基礎。科技是推動農業綠色低碳發展的核心動力,也是農業減污降碳協同推進的關鍵因素。首先,加大農業綠色低碳發展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深化農業生態系統的運行機制和調控方法研究,突破一批具有重要意義的理論和方法工具,加強科學研究基礎設施、生態資源監測系統等建設。培育適應氣候變化、節水節肥節藥、抗逆抗病抗蟲、高產高效高質等特性的優良品種。攻克重金屬及面源污染治理、退化耕地修復、農業廢棄物資源化、種養結合、農田固碳擴容、綠色農機等領域的關鍵技術。其次,加強農業綠色低碳發展科技集成創新。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用協同的創新平臺,推動不同領域、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農業科技的深度融合和創新集成,形成適應不同區域、不同作物、不同生產方式的農業綠色低碳發展綜合模式。最后,加快農業綠色低碳發展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支持涉農院校、農業龍頭企業等主體牽頭轉化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創新水平高、科技支撐力強的綠色低碳新技術、新產品、新裝備。探索建設與農業綠色低碳發展科技成果相配套的推廣機制,打造全方位全鏈條的科技支撐農業綠色低碳發展運行模式,解放“鎖在柜子里的科技成果”,推動科技成果入企進村落戶。
二是夯實農業綠色低碳發展的制度基礎。制度是解決農業綠色低碳發展制約因素的根本保障,也是調動各類主體積極性的有效手段。首先,構建協調統一的農業綠色低碳發展法律體系和標準體系。制定和完善農業綠色低碳發展相關的法律法規,明確農業綠色低碳發展的基本原則、主要內容、法律責任等,為農業綠色低碳發展提供法治保障。制定和完善農業綠色低碳發展相關的技術標準,統一農業綠色低碳發展的技術要求、監測方法、評價指標等,為農業綠色低碳發展提供技術支撐。制定和完善農業綠色低碳發展相關的管理標準,規范農業綠色低碳發展的管理流程、工作程序、考核獎懲等,為農業綠色低碳發展提供管理保障。其次,建立因地制宜的農業面源污染、碳排放、碳匯監測評估體系。結合國家和地方實際情況,制定全面、科學、可操作的農業面源污染、碳排放、碳匯監測評估方案,明確監測目標、內容、指標、方法、頻次、范圍等要求,構建覆蓋全國主要農業區域和流域的監測網絡和評估體系。建立健全監測評估數據管理平臺,完善數據采集、傳輸、存儲、共享、應用等管理制度,提高數據利用效率和價值。及時編制并發布監測評估報告,向社會公開透明地展示農業綠色低碳發展的進展和成果。最后,完善“政府有為、市場有效”的農業綠色低碳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結合農業綠色低碳發展的階段目標和重點任務,不斷完善以綠色低碳為導向的政府補償制度,創新農業綠色低碳發展差異化支持措施,特別要將政府補償金額與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效果、農業減排增匯程度緊密掛鉤。同時,探索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農業排污權交易、農業碳交易、農業水權交易、農業用能權交易等市場化機制,鼓勵各類主體積極參與交易活動,通過價格杠桿和市場競爭優化農業資源配置、強化農業環境治理,增強農業綠色低碳發展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
三是夯實農業綠色低碳發展的教育基礎。教育是培養農業綠色低碳發展人才的主要途徑,也是普及農業綠色低碳發展理念的重要環節。首先,建立系統完整的農業綠色低碳發展教育體系。從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從基礎教育到職業教育,從理論教學到實踐教學,統籌規劃和協調安排農業綠色低碳發展教育的內容、形式、方法等,形成覆蓋全民、貫穿全程、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農業綠色低碳發展教育格局。同時,加大對農業綠色低碳發展教育的投入和支持,完善相關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提高農業綠色低碳發展教育的可及性和質量。其次,完善專業化多層次的農業綠色低碳發展人才培養模式。針對不同領域、不同層次、不同需求的農業綠色低碳發展人才,制定差異化的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因人制宜加強理論知識或實踐技能的教學,培養創新精神強的理論型人才和實踐能力強的應用型人才。同時,加強新農科建設,推動農業與生態、環境、能源等相關學科的交叉融合,培養具有系統思維和綜合素養的農業綠色低碳發展人才。加強對農業綠色低碳發展人才的引進和培訓,搭建多元化的交流平臺和合作機制,促進人才資源共享和優化配置。最后,探索有效有力的農業綠色低碳發展教育激勵機制。建立健全農業綠色低碳發展教育工作的評估和考核制度,對表現良好的教育工作者和學習者給予獎勵和支持,提高教育的質量和效果。同時,加強農業綠色低碳發展典型案例的宣傳和引導,充分展示我國在這一領域展開的實踐探索和取得的突破創新,增強全社會對農業綠色低碳發展的認識程度和參與程度,助力形成良好的氛圍和文化。(作者何可,系華中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農業綠色低碳發展實驗室特聘研究員)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