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9日,中國抗癌協會康復分會、北京愛譜癌癥患者關愛基金會主辦的“養正愛心康復公益行科普大會”在石家莊召開。本次大會以“關愛生命、共同行動”為主題,聚焦癌癥防治,探索帶瘤生存的康復之策。
大會現場
中國工程院院士、絡病研究與創新中藥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吳以嶺教授,中國抗癌協會康復分會名譽主任委員、北京愛譜癌癥患者關愛基金會主席史安利,英國卡迪夫大學醫學院姜文國教授,河北醫科大學第四醫院李晶教授等眾多醫學界和腫瘤疾病領域專家,以及群眾患者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齊聚一堂,圍繞如何提高癌癥患者生存率、腫瘤疾病防治研究的最新進展、中醫藥在腫瘤防治中發揮的作用等方面展開深入探討。
愛心捐贈1000萬元:推動癌癥防治事業的發展
“養正愛心康復公益行項目”捐贈儀式
為了推動公益事業的發展,造福腫瘤患者,“養正愛心康復公益行項目”在會上正式啟動并簽署戰略協議,舉行了愛心捐贈儀式。“養正愛心康復公益行項目”向中國抗癌協會康復分會、北京愛譜癌癥患者關愛基金會捐贈1000萬元,用于舉行系列愛心公益活動,旨在加強公眾對腫瘤疾病的認識和了解,服務臨床、服務患者。該項目主任張堅雄在致辭中表示:“‘養正愛心康復公益行項目’將策劃和開展科普講座、腫瘤患者藥品援助、關愛活動等多種形式的公益項目,以此來推動癌癥防治事業的發展,為國家衛生健康事業貢獻力量。”
中國抗癌協會康復分會名譽主任委員、北京愛譜癌癥患者關愛基金會主席史安利致辭
中國抗癌協會康復分會名譽主任委員、北京愛譜癌癥患者關愛基金會主席史安利在致辭中強調,癌癥是可以通過良好的生活和飲食習慣預防和避免,也可以通過正規的治療而生活得更長更好。我們要把工作重心前移到“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理念上來,提升腫瘤防控能力。她指出,博大精深的中醫藥在幾千年的防病治病中積累了大量經驗,對今天腫瘤防治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我們應該重視中醫藥的應用,提升中西醫結合的治療理念,進而提高腫瘤患者生存期和生活質量,造福廣大患者,推動健康中國建設。
科普講座:共享中醫藥防治癌癥創新成果
中國工程院院士、絡病研究與創新中藥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吳以嶺教授作學術報告
在科普講座環節,中國工程院院士、絡病研究與創新中藥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吳以嶺教授作題為《身體需要經營,健康需要管理——中華通絡養生八字經與腫瘤防治》的學術報告,吳院士在報告中介紹了絡病理論指導探討腫瘤病機研究,指出中醫藥在腫瘤治療方面可發揮改善患者證候、提高患者生存質量的作用,其中改善患者食欲是改善腫瘤患者證候的關鍵。常規治療結合中藥是一種新的治療方法,這可能成為癌癥患者取得治療新進展的關鍵。吳院士在報告中還介紹了在絡病理論指導下研發的專利中藥養正消積膠囊可發揮餓死腫瘤、困死腫瘤、殺死腫瘤的作用,為癌癥治療帶來新希望。
英國卡迪夫大學醫學院姜文國教授通過線上形式作學術報告
英國卡迪夫大學醫學院的姜文國教授以《腫瘤轉移的機制與治療》為主題,就腫瘤轉移的機制及中醫藥在腫瘤防治中的療效和優勢進行了詳細解讀。姜文國教授指出,養正消積膠囊作為一種廣譜抗腫瘤中藥,與抗血管新生的靶向藥物聯合應用后,可降低或延緩這些靶向藥耐藥性的發生。早期的系列臨床研究發現,腫瘤患者在化療前就開始服用養正消積膠囊,可發揮增效減毒的作用,不僅能增加患者對化療藥物的敏感性,提高療效,還能緩解患者癥狀,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減少疲勞癥狀、食欲降低等化療副反應。這些研究涉及到胃癌、胰腺癌、肺癌和乳腺癌等多種腫瘤類型。
河北醫科大學第四醫院李晶教授作學術報告
河北醫科大學第四醫院李晶教授在會上作題為《中醫藥在防治腫瘤中的作用》的報告,介紹了腫瘤的相關知識,腫瘤形成的原因,歷代醫家對腫瘤的認識以及中醫藥防治腫瘤的優勢。李晶教授詳細介紹了中醫藥創新成果腫瘤治療藥物養正消積膠囊的臨床應用及研究成果,研究顯示,在化療基礎上聯合養正消積膠囊治療可增效減毒,明顯改善患者中醫臨床癥候,緩解患者癥狀,提高患者食欲和體重,顯著提高患者生存質量。
活動多樣:為患者帶來實用防治知識
此次會議還開展了患者故事分享和醫患對話、專家義診等活動。在患者故事分享環節,多名癌癥患者講述了自己治療過程中的種種經歷,以及與癌癥共存和博弈的點點滴滴,他們提到中藥養正消積膠囊在其治療中發揮了積極作用。同時,患者積極、樂觀、向上的感人故事感染并激勵著與會的所有人。
來自河北省各大醫院的專家現場為患者答疑
在醫患對話環節,來自河北省各大醫院腫瘤專家針對線上線下參會患者提出的腫瘤防治問題予以詳細解答,為患者疾病的防治給予指導。
在專家義診環節,與會的專家教授為患者開展現場診斷和用藥指導,義診現場患者絡繹不絕。“今天收獲很多,對中醫藥治療癌癥有了新的認識,自己也更加有信心能戰勝病魔。”一位患者激動地說。
今年的世界癌癥日主題是“整合衛生資源,醫療人人共享”。只要對癌癥有足夠且正確的認識,在癌癥防治中整合多方面的醫療資源,尤其是發揮中醫藥整合調節的優勢,一定會開創腫瘤防治的新局面。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