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巨大的木片堆場周圍,丁一正在進行巡檢。
在整潔的化驗室,張禾正專心致志地檢驗木片。
丁一和張禾,在不同的崗位,卻有很多交集:同學,同事,夫妻。
他們都曾面臨家庭經濟困難的壓力,現在都在山東省最大的僑資企業——亞太森博(山東)漿紙有限公司工作。
他們都是企業支持的“圓夢行動”項目的受益者。
他們從同學、同事,發展成為生活中的和美夫妻,“圓夢行動”是紐帶。
像他們這樣的有志青年學子,受益于“圓夢行動”項目,十一年里圓了大學夢、就業夢的,還有441人。他們有個共同點,就是家庭經濟困難。是這個項目,讓他們免費上大學,畢業即就業,在亞太森博這個有全球競爭力的漿紙纖領軍企業里工作,享受“五險一金”、帶薪年假、多種福利及各類學習發展機會。
這個“圓夢行動”項目的背后,是一對海外華人多年如一日關心中國教育、支持脫貧攻堅、助力中國夢的故事。
“教育夢”+“僑愛夢” “為了躲避戰亂,謀得一口飯吃,我的父輩上世紀40年代就遠赴南洋。我1949年在印度尼西亞出生,盡管學習成績優異,但17歲就不得不輟學并開始創業。我對讀書學習、接受教育充滿了渴望。”陳江和先生,新加坡金鷹集團的創始人、著名的愛國僑領和慈善家談起他對教育的關注時說。
“教育可以改變命運,學習可以改變生活。我們堅信,優質教育可以促進機會平等。陳先生和我深知教育的重要性。陳先生經常說,‘樹木樹人是民族國家的百年大計,支持教育是利民利國的千秋大業。’我們身邊還有很多因為家庭貧困上不起學的孩子,我們一定盡己所能去幫助他們圓夢。”陳江和先生的夫人黃瑞娥說。
正是這種濃厚的家國情懷與教育情懷,陳江和先生和黃瑞娥女士設立的陳江和基金會特別關心支持教育,致力于利用教育的變革力量,幫助人們釋放潛能,改善生活。基金會在中央統戰部、中國僑聯等支持下,捐資上億元用于青海、西藏等西部貧困地區的文化教育扶持,建設僑心小學、幼兒園、設立獎學助學金等。
“不單西部地區需要教育扶持,東部省份也有一些家庭貧困的學生在上大學時面臨很大的經濟壓力。”陳江和先生和夫人在山東日照考察金鷹集團旗下的亞太森博漿紙有限公司時發現了這個問題。“我們要幫這些貧困學子圓夢!”
山東省委統戰部(山東省僑務辦公室)也積極致力于凝僑心,聚僑力,匯僑智,開展“僑愛工程”,圓貧困學子的大學夢。統戰部門與陳江和夫婦的想法不謀而合。
2011年,亞太森博與統戰部門合作開展的“圓夢行動”正式啟動。亞太森博出資,統戰協調教育部門出政策,與大學合作,為考上大學的家庭貧困高中生解決學費、生活費,圓夢大學。
“光上學還不行,大學畢業了還要就業。一個貧困家庭中有一個人有穩定的就業,就可基本解決家庭的小康問題。這有助于阻斷貧困代際傳遞,改寫貧困家庭的命運。我也可以為國家的脫貧攻堅做些實實在在的工作”。陳江和先生表示。
“人人有學上,個個有技能,家家有希望”。黃瑞娥女士補充到。她和陳先生決定,這些學子大學畢業后,“安排在金鷹集團旗下亞太森博這樣的大型企業里就業,我們很高興能幫到這些學子。”
“大學夢”+“就業夢”+“家庭夢” 好事要辦好、辦實,口碑需要逐步確立。“剛開始做宣傳推介時,很多學校、老師、學生和家長并不相信。我們和教育部門聯合,一起到學校做工作,耐心說明。”日照市委統戰部僑務科科長邱照琰說。
天道酬勤,地道酬德,人道酬誠。
漸漸地,對“圓夢行動”項目感興趣的人越來越多。
“我的父母都是農民,僅靠種地獲得微薄的收入,日子過得很清苦。2011年高中畢業前,父母也在想門路,為籌集我上大學的學費、生活費犯愁。”丁一回憶到。
“班主任安慰我,專心應考,家庭困難不會耽誤上大學。老師介紹了亞太森博的‘圓夢行動’項目對貧困學子的扶持政策。我當時還不了解,以為天上不會掉餡餅。當我和父母看到市委統戰部、市教育局聯合發的紅頭文件,到網上了解了企業的情況后,我知道,改變命運的機遇來了。”
“2011年,我有幸成為‘圓夢行動’項目的第一批學生進入大學學習。入學后,企業為我們解決了每年6000多元的學雜費、住宿費,每月還有500元的生活費,學得好還有獎學金。這讓我沒有了后顧之憂,可以和其他同學一樣,專心致志地學習,快快樂樂地運動,還可以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丁一非常欣慰。
每到假期,學校會安排“圓夢”學生到亞太森博工廠實習。“2011年,我第一次看到巨大的工廠、綿延數百米的車間、龐然大物一般的設備、高度自動化的生產線,確實非常震驚。這與從歷史書上看到的古代手工造紙完全不一個概念!”剛入工廠的丁一至今對當時的場景歷歷在目。
“圓夢行動”項目借鑒的是德國的職業教育模式,把課堂學習與工廠實踐緊密結合起來,以培養能工巧匠為目標。丁一學的是機電一體化專業,在學校課堂學習理論知識,到了工廠有師傅帶著,進行實踐技能的鍛煉。“這些學生畢業的時候,既有扎實的課本知識,更具備了大多數學生不具備的實踐基礎。畢業了可以直接上崗,且學得特別快,崗位適應能力強,用人部門很喜歡。”負責“圓夢行動”項目的亞太森博培訓中心主任葉飛說。
與工作伴隨而來的,是收獲的愛情。
丁一與同為“圓夢”學生的張禾從學校學習中相識,在工作配合中相知,情竇初開,彼此牽手。
“十年來,我從一名貧寒的學子順利畢業并有了一份理想的工作,從孤身一人到現在組建了自己的家庭,也從一個懵懂少年,如今晉升為兩個孩子父親。很多時候,我看著鏡子中褪去青澀的自己,看著自己溫馨的家,看著活潑可愛的孩子,看著我的同學、我的同事也同時是我的愛妻,我時常會想,如果沒有‘圓夢行動’,現在的我會在哪兒,又過著怎樣的日子。我們是幸運的。在最迷茫無助的時候,是‘圓夢行動’向我伸出大手,將我托起成就現在的我。”
如今,丁一和張禾以成本價在企業為員工建的森博新城買了屬于自己的三室一廳房子,添置了各類家具、家電,還有了私家車。一家四口,其樂融融。家里的父母也經常來住些日子。他們臉上洋溢的微笑,是家庭幸福、安居樂業、夢想成真的寫照。
雁掠千里云層,只為了回歸溫暖的巢窩。
人行萬里征程,就為了追求心中的夢想。
中國山東的丁一與張禾,新加坡的陳先生與黃女士,本來完全沒有交集的四個人,卻因為“圓夢行動”項目而結緣。
“陳主席和夫人到了日照工廠見了我們,還會問我們的工作是否舒心,學到什么東西,生活上有什么困難。他鼓勵我們說,年輕人只要努力求上進,鉆研技術和業務,你們以后就是大國工匠。我們集團正處于發展的新黃金時代,你們機會很多!這個項目要持續做好做實,惠及更多人!”丁一談到這些,很是知足,感念于心,“我們一定牢記囑托,不忘初心”。
“到今年,亞太森博‘圓夢行動’已持續開展了十一年,企業投入了1400多萬元,惠及了包括歸僑僑眷在內的441個家庭,更通過這441個家庭帶動他們的大家庭,實現了‘助學、筑夢、鑄人’的初心。這是一項實實在在的惠民工程、僑愛工程,成為僑資企業教育扶貧、智力扶貧、就業扶貧的典范,得到了中央統戰部、中國僑聯等肯定。”日照市委統戰部副部長、市僑辦主任劉海誠說。
“民族根,文化魂,復興夢。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記憶、民族基因,也是我們海外僑胞群體的精神依歸。我的根在中國,只要我們每一位中華兒女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做好中國夢的參與者、實踐者、推動者,小夢匯聚大夢,就一定能共同托起中國夢!”陳江和先生表示。
(備注:為保護個人隱私,丁一和張禾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