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酒,自古以來就是一種大眾飲品,更是一種文化傳承的載體。中國的酒文化博大精深且源遠流長,它甘冽醇厚的味道中裹挾的是中華民族勤勞與智慧的結晶,而那些有幸伴隨著歲月長河流傳至今的酒品背后,是一代又一代釀酒人的匠心堅守與不懈傳承。
對于世界三大古酒之中的啤酒和葡萄酒,想必應該無人不知,但也許很多人并不知曉,三大古酒中的黃酒源于中國,是最古老的酒類之一,且唯中國有之,中國黃酒釀造技術堪稱天下一絕,同時也是祖國寶貴的科學文化遺產。
黃酒的古老有史為證,《資治通鑒》中記載,漢光武帝劉秀還鄉,大宴賓朋,飲用的就是湖北棗陽境內的地封黃酒,而棗陽地封黃酒也是棗陽八大特色美食之一,是棗陽鹿頭鎮歷代流傳下來的一種自釀黃酒,因其發酵時是將酒母窖藏于地下密封,故稱為地封。
正所謂“林深時見鹿,海藍時見鯨”,好地方才能見好酒!而以石鹿雕像顯靈傳說而得名的棗陽鹿頭鎮就是這樣一個好地方,這里是湖北省久負盛名的黃酒之鄉,黃酒生產歷史已有6000多年,同時,在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小鎮,與“地封黃酒”齊名的,還有一位非遺傳承人魏兆合,他即是棗陽鹿頭地封黃酒傳承人,也是“靈鹿牌”地封黃酒的品牌創始人,他四十年如一日,以篤行不怠之初心堅守著匠人精神,不懈的傳承著鹿頭地封黃酒這一非遺佳釀。
如果你要問什么是匠心?在我看來,差之毫厘謬以千里就是匠心。地封黃酒是棗陽鹿頭歷代流傳下來的一種自釀黃酒,在世世代代的釀造過程中,已形成一整套獨特的技術工藝,選材及其挑剔,必須選取本地種植的糯米、麥曲和井水,才能釀造出原汁原味的黃酒,曾有人掌握了地封黃酒釀造工藝之后在外地制作,但是味道與正宗的地封黃酒卻大相徑庭。
“交了九月九,家家戶戶做黃酒”,每年農歷八月十五前,鹿頭鎮家家戶戶就開始做黃酒。九月初就能出酒,雖說家家都會做黃酒,但要經過五個技術關,糯米關、曲子關、蒸米關、溫度關、發酵時間關。而酒的含糖度、酒精度、清澈度和香醇度,全憑釀酒師的經驗,目前公認的棗陽黃酒第一把好手,當屬棗陽黃酒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魏兆合了。
“精選優質的本地糯米、自制獨特的發酵麥曲、使用純凈的鹿井泉水,兩次下曲、三次發酵、地封貯存,這樣釀出的酒清亮透明、酒性溫和、酒味甘醇、回味綿長。”談及黃酒釀造,古稀之年的魏兆合異常興奮。
人生四十余年,專注于做一件事,這本身就是一個傳奇。魏兆合從小跟長輩學釀黃酒,曾做過鎮辦企業棗陽黃酒廠的廠長。上世紀80年代,魏兆合開起了自己的釀酒坊,但一直都是手工小作坊,釀造的黃酒大多在本地銷售,難以打開外地市場。
“酒香也怕巷子深”。在魏兆合看來,棗陽黃酒始終走不出襄陽的原因就在于缺乏規模化生產和品牌建設。于是,痛定思痛的他在2012年成立了湖北棗陽靈鹿酒業有限公司,從此走上了規模化、品牌化經營之路,也從此掀開了棗陽黃酒走出襄陽,走向全國乃至推廣到世界各地的新篇章。
當然,任何一項非遺的傳承之路都不是坦途,都需要幾代人的不懈奮斗與上下求索,只有耐得住寂寞的辛勤耕耘,只有堅守住初心后的篤行不怠,才有可能守得云開見月明,才有可能將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傳承下去并發揚光大,而作為湖北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棗陽地封黃酒的振興之路自然也不例外。
作為非遺傳承人和“靈鹿”地封黃酒的創始人,魏兆合一直從事地封黃酒的釀造和宣傳工作,四十年過去了,他依然活躍在黃酒釀造產業中。在技術上他孜孜以求、從不懈怠,在業務上他廣開門路、培養人才,力爭將最好的黃酒獻給世人。“我想讓更多人來學會這門技藝,將這種傳統工藝一代代延續下去,帶領更多人成為新時代地封黃酒產業隊伍建設中的生力軍,將棗陽黃酒和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為家鄉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如今的“棗陽黃酒”已經是湖北省棗陽市鹿頭鎮地封黃酒協會的地理標志產品,并連續多次入選“湖北老字號”名單,魏兆合也被聘為襄陽市黃酒行業協會名譽會長,其“靈鹿酒業有限公司”也已在“棗陽市科技板塊”掛牌,為企業開辟一條規范化、市場化的發展道路。
人才是非遺傳承的根基和命脈。魏兆合的“靈鹿酒業有限公司”主動對接高校,進駐湖北工業大學“產學研”基地,建立產學研合作關系,在助力科研院校與地方政府產學研合作的同時,也為棗陽地封黃酒物色和貯備非遺傳承人才,讓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在下一代接班人中開花結果,讓我國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在新一輩手中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