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ESG全球領導者大會9月15日進入第三天。本次大會主題為“可持續的經濟增長、社會發展和環境保護”。大會由新浪財經、中信出版集團主辦,老鳳祥聯合主辦,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上海市黃浦區人民政府特別支持。
在今天的大會上,來自全球各地的學者、企業家、金融家、專業機構人士共同討論了如何通過實施ESG策略來推動可持續發展。
ESG如何賦能經濟高質量發展
全國工商聯副主席、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白重恩表示,在綠色轉型中的應對氣候變化,實現碳中和目標的過程中,中國在不斷地做努力,也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但是如果我們能夠把價格體系建立得更加完善,我相信我們的進步會更快,在這些進步的過程中所負擔的成本也會更低。他提到了兩點建議:一是,中國需要構建和完善核算體系;二是,要采取更加市場化的機制來促進減排,同時讓企業承擔減排的成本能更加顯性化。
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國際貨幣基金原副總裁朱民指出,隨著碳中和的進展,特別是碳交易市場的發展,碳價越來越顯性化,風險會被重新估值,資產會重新估值和定價。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意識到這個會越來越變成未來的一個趨勢,世界越來越多地傾向是建立全球統一的碳交易市場,把碳價給顯性化。碳價顯性化給了市場一個價格機制,這個價格機制就應該反映在財務報表上,反映在財務報表里面的就需要有新的規則。怎么反映?這個規則就是新的可持續會計準則。
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秘書長方晉表示,企業踐行ESG理念仍然面臨著準則繁多缺少指引,缺乏相關理念和實踐方法論的智力支持、激勵和約束的機制尚不健全,市場配套支持尚不完善等一系列問題。他建議,監管機構可以通過鼓勵ESG信息披露、逐步提高ESG信息披露要求,懲罰虛假披露、不完整披露,來提供更直接的激勵。財政部門可以在可驗證的環境和社會績效上,提供差異化和精細化的財稅政策。
中國鄉村發展基金會執行副理事長劉文奎表示,ESG的發展得益于相關政策部門和監管機構積極推廣ESG理念,并出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來推動企業參與ESG實踐。這些政策推動了企業響應國家戰略,因此我國的ESG發展雖起步較晚,但發展卻十分迅速。此外,ESG理念也前所未有地被企業所認識、了解和普及,許多企業家已經認識到“ESG不是一道選擇題,而是必做題”,這對于推動國家戰略,實現可持續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中國在可持續發展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
全球報告倡議組織(GRI) CEO埃爾科·范德恩登在演講表示,努力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不僅僅意味著行善,它還必須成為正常商業行為的一部分。他提到,中國經濟體量龐大,有著創新與前瞻性思維,尤其是在降低風險和提供解決方案方面。中國在可持續發展方面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聯合國責任投資原則組織(PRI)CEO大衛·阿特金表示,看到在中國政策環境中充滿了積極的鼓勵信號。“在中國的工作對于我們的全球使命至關重要。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之一。中國幅員遼闊,是一個工業和制造業中心。這意味著中國在可持續性問題上的成功與全球成功緊密相連。”大衛·阿特金認為,中國投資者、政策制定者和企業的領導作用,不僅對中國自身的進步至關重要,也對我們所有人能夠實現共同的目標至關重要。
標普全球Sustainable1 副主席兼 標普全球Trucost首席執行官理查德·馬蒂森提到,鼓勵披露對中國來說并不鮮見。自 2018 年以來,一直鼓勵中國上市公司根據《上市公司治理準則》披露 ESG 信息。中國人民銀行于 2020 年向金融機構發布了環境信息披露試點指南。越來越多的公司發布 ESG 報告,預計這一趨勢將持續。未來中國可能仍然是亞太地區最大的綠色債券發行國,未來此類債券可能占債券發行量的一半以上。
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院長王遙表示,中國作為全球最為活躍的經濟體之一,中國企業如何理解、踐行和落實ESG理念,對于可持續發展而言更顯關鍵。ESG在中國發展尚處于初級階段,但主流化趨勢已經開始顯現,政府有關部門及企業自身較之以往更加關注ESG理念,重視ESG實踐。
中國責任投資論壇理事長、商道融綠董事長郭沛源認為,對金融機構來說,低碳轉型的關鍵不是運營碳中和,而是資產碳中和。如果用范疇來劃分,金融機構低碳轉型的關鍵不是范疇一和范疇二,而是范疇三中的融資活動排放,即資產組合碳排放。因此,金融機構要實現碳中和,歸根到底是金融機構的資產要實現碳中和;所以金融機構必須要有一個衡量指標,實時掌握資產組合碳排放是多少?距離碳中和有多遠?
全球咨詢公司Teneo 高級董事總經理、亞太區 ESG 咨詢主管馬歌司認為,中國政府已經意識到了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并采取了重要舉措,將ESG原則納入整體政策及實踐。這樣做,為對ESG感興趣的專業人士創建了良好的環境,讓他們能夠大放異彩,將工作做到最好。對于那些希望在ESG領域有所作為的人來說,中國大陸地區為他們提供了絕佳的機會。
跨國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實踐
敦豪(DHL)集團首席執行官麥韜遠認為,ESG是一個重要的議題,尤其在二氧化碳排放導致全球變暖問題的挑戰下。敦豪集團堅定地致力于減少交通運輸過程中的碳排放,向客戶提供可持續的運輸和物流服務。他介紹,敦豪集團將繼續致力于通過運營,直接或間接地減少碳排放,達成2030年目標,最終在2050年實現碳中和。
先正達集團首席執行官傅文德指出,世界人口在不斷增長,這意味著到2050年,農作物的產量需要增加50%才能確保每個人都有足夠的健康和安全的食物。確保全球農戶能夠獲得最新的產品、技術、工具和服務,對于確保全球糧食安全和應對氣候變化至關重要。先正達集團致力于與大家共同合作,努力讓農業生產成為氣候變化應對方案的重要一環。
歐亞資源集團CEO、國際電池聯盟聯席主席宋本認為全球汽車市場的規模在8000萬-9500萬輛之間。這個市場以中國為中心。中國目前是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歐洲和美國緊隨其后。現在,這個行業正在經歷徹底的轉型——從內燃機到電動車。供應鏈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意味著要實現電動車部件的區域性供應。如果你沒有區域性供應鏈,最后消費者就會承擔更高的價格。這顯然不利于能源轉型和達成溫室氣體減排的目標。
寶潔公司首席可持續發展官魏臻霓表示,可持續發展變得越來越個人化。目前,消費者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愿意為此做些什么。魏臻霓介紹稱,寶潔已經推出“使命2030”,支持我們的品牌極具吸引力的、可持續的卓越產品。“使命2030”將四個關鍵領域付諸行動:氣候、廢棄物、水和自然。
UPS執行副總裁兼首席企業事務和可持續發展官勞拉·萊恩說,UPS致力于在2040年前改善10億人的生活,力求在2050年達成碳中和。UPS設定了明確的目標、規劃了可靠的路徑,通過財務與社會責任等方式降低碳足跡。此外,借著與公私部門的共商共建,催生新的可持續發展科技,不斷探索各種各樣的方式來降低UPS在運營過程中產生的碳排放。
彭博可持續金融解決方案全球負責人帕特麗夏·托雷斯表示,為應對氣候變化,我們需要采取有力舉措,以減少全球溫室氣體排放及森林砍伐,并在十年內大幅增加綠色投資。她認為,這當中也存在著許多機會,投資者絕不該錯過。全球氣候與經濟委員會近期發表的一份報告中指出,向凈零轉型也是一個重要的投資和創造就業的機會,到2030年,它將帶來26萬億美元的直接經濟收益。
雀巢集團執行副總裁、雀巢大中華大區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張西強介紹,為應對氣候挑戰,雀巢在2019年提出到2050年實現凈零碳排放的承諾,并于2020年推出了凈零碳排放路線圖,也就是以2018年全集團全價值鏈碳排放共計9200萬噸為基線,計劃到2025年減排20%;到2030年減排50%。為實現這些目標,雀巢在整個價值鏈中開展行動,以減少從農場到餐桌的產品碳排放。
飛利浦集團可持續發展全球負責人羅伯特·梅茨克(Robert Metzke)在演講中介紹到,在上世紀90年代飛利浦就開始采用環保設計,后來又投資10億,后面變成20億,來推廣這樣的設計。到2025年,飛利浦所有的產品將都采用環保設計。他表示,飛利浦致力于減少運營碳足跡,100%使用可再生的電力資源。2020年起,飛利浦已經在全球實現碳中和運營。
挪威陶朗集團總裁兼首席執行官Tove Andersen出席會議并表示,創新和協作是創建循環經濟的關鍵要素。Tove Andersen還指出,包括非正規回收者在內的整個塑料價值鏈的整合至關重要。我們必須確保“公正過渡”——一種讓公民參與并提供高質量就業機會的過渡,以確保所有社區、工人和社會群體都參與到向循環經濟的過渡中。
國際農業發展基金(IFAD)總裁阿爾瓦羅·拉里奧談及了全球正面臨著饑餓、沖突、疫情后遺癥等多重壓力,急需將糧食系統發展成一個更加可持續的系統。環境、社會和治理原則(ESG)將成為推動糧食系統轉型方案的一部分,并且成為實施和促進投資以建立更可量產和公平的糧食系統的關鍵。農發基金無法獨自完成這一任務,只有全球各界,包括政府、民間社會組織、多邊機構,特別是私營部門齊心協力,才能真正實現全球性的影響。
國際電信聯盟ITU副秘書長拉馬瑙斯卡斯(Tomas Lamanauskas)演講中表示,在科技飛速創新的同時,世界的局面并不樂觀,人類正面臨著嚴重的氣候危機。而數字科技在這個過程中為完成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提供了許多機會。具體來說,數字科技的發展可以幫助實現地球和氣候的監測,幫助產業提升效率。另外,數字科技的進步在自然災害方面也能有所助力。
中國企業如何將ESG融入高質量發展
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王傳福表示,化石能源促進了人類文明的快速進步,但也讓人類社會付出沉重代價。“現在人類所用的煤,按照今天的消耗速度,只能使用200多年;現在地球的石油,按照今天的消耗速度,只能用50年”,王傳福分析稱,人類不能只活200年,化石能源用完以后,子孫后代將面臨能源枯竭。
他強調,比亞迪一直在思考怎么去改變,用一些綠色的科技和產業來實現變革,促進人類文明的進步和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他表示,比亞迪有幸參與到時代變革的浪潮中,走出了一條綠色創新發展之路,成為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車企業和全球第二大動力電池制造商。“比亞迪堅守綠色夢想,是全球碳達峰、碳中和行動的受益者,當然,更是堅定的踐行者”。
隆基綠能創始人、總裁李振國介紹,自2012年上市至2022年,隆基累計生產的光伏產品以硅片計達到了290GW。截至2022年底,這些光伏產品在全球累計可輸出綠色電力超過1萬1482億度,相當于為全球避免了約5.36億噸的碳排放,占到2022年全球能源相關碳排放量的1.46%。
遠東控股集團創始人、董事局主席蔣錫培介紹,遠東積極采取減碳措施、使用清潔能源發電、在生產過程中使用減碳技術、研發生產減碳的新產品等,為助力國家發展貢獻遠東力量。蔣錫培介紹說,堅持找聘7個優先政策,即身障人員的優先、退伍軍人的優先、大學畢業生的優先、零就業家庭的優先、承諾生育三孩及以上的優先、企業屬地籍貫的優先;企齡5年以上員工子女的優先。
華熙國際投資集團董事長、華熙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趙燕表示,華熙生物今年專門成立了一級部門——ESG戰略發展管理部,就是要加強公司在高質量發展過程中,實實在在的將ESG落地實施。她透露,華熙生物與專業機構共同制定了公司的ESG發展規劃和實施路線圖。“我們要讓每個員工都建立自己的碳記錄庫,使每個人都參與到其中來”。
中誠信國際信用評級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中誠信綠金國際有限公司董事長閆衍強調,踐行ESG理念,助力實現我國應對氣候變化和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既是企業肩負的社會責任,也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更是把握綠色低碳發展先機的巨大機遇。根據中誠信綠金統計,2022年,A股上市公司超過1700家單獨編制并發布ESG報告,占比34.8%,相較于上年度報告進一步上升3.90個百分點,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比例出現進一步提升。
攜程集團首席執行官孫潔介紹,攜程的ESG分為六大板塊,分別是:綠色低碳、性別平權、鄉村振興、助力實體、服務為先、科技創新。她特別介紹,作為一家女性比例超60%的女性友好、生育友好企業,今年攜程推出了10億元生育補貼政策,每位新生寶寶可獲得5萬元生育禮金,攜程女性員工還可以享受10余種女性專享福利。
博時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江向陽表示,ESG作為一種將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因素納入投資決策過程、以推動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投資方法,其價值已成為公募基金行業的基本共識。它為我們提供一種新視角來檢視和防范風險,篩選優質、有長期價值的投資標的;也使我們能更好地在中國現代化建設過程中,進一步挖掘與轉型升級、強基補鏈、科技創新、綠色發展等相關的投資機會。
海通證券董事會秘書(擬任)、工會主席裴長江表示,海通證券在ESG領域持續深耕,助力構建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新生態。海通證券作為國有金融企業,在新發展格局下,努力擔當起自身作為上市公司、金融公司、企業公民的責任,將ESG理念充分融入發展戰略和日常經營中,不斷完善ESG治理,提升ESG工作水平。
華夏理財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苑志宏出席會議并表示,銀行理財ESG投資從2019年起步,首年ESG主題銀行理財產品規模即突破100億元,截至2023年6月末,ESG主題銀行理財產品規模近1,600億元,較年初增長22%,在同期銀行理財整體規模下降8.4%的背景下,應該說銀行理財ESG投資依然保持了強勁的增長勢頭。
通威股份副董事長、董事嚴虎介紹,力爭到2030年前實現運營層面碳中和。在環境方面,通威太陽能電池片全球累計出貨量160GW,相當于每年為全社會提供超過2200億度清潔電力,避免了1.45億噸二氧化碳向大氣中排放。
施耐德電氣副總裁,公司事務及可持續發展中國區負責人王潔介紹稱,早在2002年,施耐德電氣就已經將可持續發展納入了公司的核心戰略,并融入業務經營的方方面面。目前,在施耐德電氣的全球營收中,可持續影響力收入已經占到總收入的73%。這說明踐行可持續發展,同樣可以帶來經濟效益。施耐德電氣通過不斷創新的綠色產品和解決方案,目前已經幫助全球客戶減少了4.81億噸碳排放,到2025年,這個數字將達到8億噸。
摩根資產管理ESG中國業務總監張大川表示,摩根資產管理致力于將ESG因素納入投資過程,并堅信ESG考量是長期投資策略的關鍵組成部分。我們對于可持續產品的標簽,有著先進且嚴格的規范和管理體系,在多個市場發行了符合當地規范的可持續投資產品。
盒馬聯合創始人、可持續發展部負責人沈麗介紹說,在公司可持續發展部正式成立之初,就錨定了可持續農業和可持續供應鏈兩大核心議題,用本土零售產業的影響力來帶動農業產業鏈和生產加工產業鏈的可持續轉型。“我們認為,企業真正實現高質量可持續發展,不能把風險轉嫁給利益相關方,再把成本轉嫁給我們的消費者。一個好的可持續的商業模式是可以通過重建合作方關系來實現共贏,也只有這樣才能促進商業的高質量長期穩定發展”,她強調。
資本市場如何助力ESG發展
沙特交易所首席執行官穆罕默德·艾·魯邁赫 (Mohammed Al Rumaih)談到,最近為在沙特交易所上市的公司引入了《ESG信息披露指南》。我們看到了明顯的進步,13%的證券發行人披露了他們的ESG努力,之前這一比例僅為8%。此外,沙特交易所集團與公共投資基金攜手創建了區域自愿碳市場交易所,以幫助區域性公司走上凈零排放的道路。
新加坡交易所集團首席執行官羅文才 Loh Boon Chye表示,亞洲不僅容易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且其碳排放量還占到全球的一半。作為位于資本市場生態系統中心的國際多資產交易所,新交所致力于促進資本流動,幫助氣候轉型。為推動減排,我們需要大規模調動公共和私人資本。這將需要一系列相關工具和戰略,來實現碳足跡的逐步減少。
倫敦證券交易所集團數據與分析業務大中華及北亞區董事總經理陳芳表示,作為一個企業實體,LSEG 制定了以科學為基礎的減排目標,我們的目標是到 2040 年實現凈零排放。作為資本市場的核心,我們為行業提供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所需的工具、數據和資金。
愉悅資本創始及執行合伙人劉二海表示,ESG越來越被重視,全球化2.0時代是股東利益第一,現階段,環境、社會以及公司治理被充分考慮。他認為ESG不僅是責任,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創業和投資的機會。
Gabelli 資管公司創始人、CEO馬里奧·加貝利(Mario Gabelli)提到自己1981年就曾來過中國,那個時候,中國的GDP只占世界總GDP的4%左右。而現在,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統計,中國占19%。“很明顯,中國將成為改善環境變革的領導者”,他說。
聯博集團亞太區負責任投資指導委員會聯席主席,資深投資策略師兼亞洲股票業務發展主管王耀維(David Wong)提到,中國的重要戰略政策為投資者提供了實現長期阿爾法收益的良好機會,因為中國綠色能源轉型的規模在世界上前所未有。中國也許是全球碳排放較大的國家之一,但事實上,中國在減少碳排放方面的努力比其他任何國家都更多,這在周期性增長較為放緩的大環境下,為包括聯博在內的資產管理公司提供了一個長期機會。
普萊仕全球影響力股票策略投資組合經理哈里·巴爾克里什納(Hari Balkrishna)在演講中提到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時表示,實現這些目標所需的資金缺口大概是每年度4萬億美元到5萬億美元,這是一筆巨大的資金。對此他提出了一個解決方案:在公開股票市場進行影響力投資。影響力投資在很大程度上是指在追求財務回報的同時,有意識地對環境和社會產生積極影響,真實性、可問責性和可靠性非常重要。
東方匯理資產管理機構、企業客戶及ESG主管讓-雅克·巴貝里斯(Jean-Jacques Barbéris)在演講中表示,在綠色金融發展方面,中國已經展現出了領導地位,無論在政策制定方面,還是在資本動員方面。“盡管我們不能也不應該代替政策制定者的角色——我們并沒有他們的正當性,作為一家領先的資產管理公司,東方匯理公司承諾在我們的規模上支持中國經濟向可持續和低碳模式進行轉型。”
暢想可持續發展的未來
計算機神經科學教授,美國四大國家學院院士,《深度學習》作者特倫斯·謝諾夫斯基(Terrence Sejnowski)談到,人工智能需要大量能源。現在有一種新科技,叫做神經形態工程,運行原理與大腦運行的原理一致。它運行的基礎是神經元進行模擬運算。這些芯片非常輕巧,能源消耗非常低,而且價格很便宜。人工智能想要減少能源消耗,這就是解決方案。
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醫學院生理學教授,美國藝術與科學院、國家科學院院士,《槍炮、病菌與鋼鐵》作者賈雷德·戴蒙德(Jared Diamond )表示,全球氣候變化既可以帶來熱浪,也可以帶來預期外的寒潮,既可以帶來強降水,也可以帶來旱災。但總的來說,全球氣候變化意味著氣溫升高。他進一步表示,全球氣候變化是由大氣中日益增加的所謂溫室氣體引起的。這些氣體、二氧化碳和甲烷,是我們人類燃燒化石燃料釋放到大氣中的產物。
《灰犀牛2》作者、灰犀牛公司創始人米歇爾·沃克表示,今年的極端天氣和相關自然災害使人們更加難以忽視氣候變化,然而,認識到這種灰犀牛風險的存在只是行動的開始。她指出,面對氣候問題,人們可以做很多事情。擺在首位的是宣傳可靠的信息,不要捏造錯誤的信息。眼下氣候變化帶來日益嚴重的破壞性影響,人們正竭力來阻止人類活動造成的灰犀牛,這是世界需要接受的教訓。
全球知名思想家與經濟學家,華盛頓特區經濟趨勢基金會主席,《第三次工業革命》《零碳社會》《韌性時代》作者杰里米·里夫金指出,氣候變化正在發生,已不再是理論,正在影響每個人的生活。由于全球變暖,地球水圈重新野化,這意味著人類現在正處于物種滅絕威脅中。因此,他表示,人們需要一種新的方式來理解與地球的關系,并思考如何將這場危機變成機遇。人類已經到了一個必須發展第三次工業革命新基礎設施的境地,從讓自然適應我們走向適應自然。
日本著名建筑師,東京大學特別教授、名譽教授隈研吾(Kengo Kuma)在演講中談到,在20世紀的工業社會中,建筑基本上是征服環境的工具。以混凝土、鐵為材料的現代主義建筑,作為征服環境的工具應運而生。如果今天我們仍然秉持征服環境的觀點,人類將無法繼續生存下去,全球變暖的加劇已經在很多方面警示過我們接下來將出現新的危險與危機。因此,有必要替換過去的觀念,將環境概念置于建筑之上。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