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26屆歐萊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杰出女科學家成就獎”頒獎典禮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巴黎總部舉辦,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講席教授、深圳醫學科學院創始院長、深圳灣實驗室主任顏寧等五位從亞太地區、非洲與阿拉伯國家、拉丁美洲與加勒比地區以及北美五大地區、350位候選人中脫穎而出的科學家獲頒2024年度的這一獎項,以表彰她們在生命與環境科學領域的卓越貢獻,特別是在面對全球公共衛生挑戰時,她們針對癌癥、瘧疾、小兒麻痹癥等傳染性疾病,以及肥胖癥、糖尿病、癲癇等慢性疾病所做的開創性研究與杰出成果。
顏寧教授是獎項創辦以來第八位獲獎的中國科學家。她揭示了眾多跨膜蛋白的原子結構,這些跨膜蛋白調控著葡萄糖和多種離子等化學物質的跨膜轉運,跨膜轉運需要特殊的載體和通道,對于維持細胞的良好功能至關重要,出現任何異常都會導致疾病。她的研究為可能導致疼痛或癲癇、心律失常等疾病的細胞功能缺失或突變提供了分子角度的解釋,也給新療法和新藥物(如無成癮性止痛藥)的研發提供了明確的線索,同時也為理解藥物或毒素如何作用于體內蛋白提供了全面的視角。顏寧教授也是女性社會權益的堅定捍衛者,延續著女科學家支持女性投身科學事業的傳統。從2015年起,她每年都組織舉辦女科學家論壇。她也在自己的實驗室內外踐行這一承諾,逐漸招募更多的女性首席研究員;在她領導的兩個科研機構——深圳醫學科學院和深圳灣實驗室中,管理層均有一半以上是女性。
顏寧教授在獲獎致辭中表示:“這份榮譽不僅是對我個人努力的認可;對一路支持并激勵我的人們而言,也值得慶賀”,她特別感謝了高中化學老師關儀女士,博士生導師施一公教授,一同共事的團隊成員們以及她的家人們。最后,顏寧教授對所有正在觀看這場頒獎禮的女孩說,也是對所有人說:“成為女科學家的道路或許充滿挑戰,但還不足以阻礙你前行的腳步。所以,請勇敢做自己!”
在活動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干事阿祖萊和歐萊雅董事會主席、歐萊雅企業基金會主席安鞏為今年的五位獲獎人——包括顏寧以及喀麥隆雅溫得第一大學醫學和生物醫學學院傳染病和免疫學系前主任羅絲·萊克、巴西圣保羅大學生物化學教授阿莉西亞·科瓦爾陶希、加拿大麥吉爾大學兒科和人類遺傳學系教授娜達·賈巴多、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研究主任熱內維耶芙·阿勒穆茲頒獎。
“盡管近幾十年,全球各大領域都取得了顯著進步,但是仍有一個事實沒有改變:那就是在科學界,性別不平等依舊存在。當今世界,科學是應對全球挑戰不可缺少的手段,但即便到了今天,每三位科研人員中也只有一位是女性,在人工智能領域,這個比例甚至跌到了約十分之一,導致了新興科技領域中存在著大量的性別偏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干事阿祖萊在賀信中表示:“世界需要科學,科學需要女性,我們將持之以恒、竭盡全力支持她們,我們也對與歐萊雅過去26年一起支持到的所有杰出科學家深感驕傲”。
1998年,歐萊雅集團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共同發起了“為投身于科學的女性”計劃,并設立了“世界杰出女科學家成就獎”,并在過去26年來產生了132位獲獎人。該項目支持女性科研人員的努力也正在得到回報——1901年到2023年,共有25位女性摘得諾貝爾自然科學獎的桂冠,其中60%的獲獎者是在1998年“為投身于科學的女性”計劃誕生后獲此殊榮的。2023年的諾貝爾獎獲得者中,就有兩位“世界杰出女科學家成就獎”的得主——安妮·呂利耶和卡塔琳·考里科,將歷任“世界杰出女科學家成就獎”獲獎人中摘得諾獎桂冠的人數提升到了7人。
歐萊雅董事會主席、歐萊雅企業基金會主席安鞏表示:“賦予女性科學家應有的科研地位,消除她們遇到的種種障礙,激勵未來的女孩們追求科學事業,能夠為社會中的大多數人創造福祉。除了關注平等問題,給予每個人高質量的科學創新機會也相當重要,這能真正惠及包括男性和女性在內的所有人。我們很榮幸在全球通過‘為投身于科學的女性’計劃,組建起了一個富有活力的跨世代女科學家社群,但我們也要繼續保持審慎,繼續全力以赴,因為在科學界實現性別平等并非一蹴而就;而且,女性已贏得的權利也往往非常脆弱。因此,歐萊雅基金會將與投身于科學的女性進一步攜手共進,支持她們去拓寬人類的知識邊界,推動全球科學進步,也讓更多人看見她們的力量。”
作為“為投身于科學的女性”在中國的延展,在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及歐萊雅中國的共同支持下,“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于2004年正式成立。獎項設立20年來,在培養、發現、舉薦優秀女性科技工作者中發揮了重大作用。截至第19屆獎項,共有204位女性和20個團隊獲得此項殊榮,其中已有10多位躋身中國科學院及中國工程院院士,其中顏寧教授也是第九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的獲獎人。為了以科學精神和女性力量啟發更多下一代的女生,今年,歐萊雅啟動了“科技女生賦能計劃”,邀請獲獎女科學家擔任科普導師,通過舉辦校園講座、錄制公益科普課件、探訪科研工作環境等,打造中學女生與女科學家的交流平臺,讓“女科力量”一代耀一代。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