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測算,2015年—2020年,我國生態產品總值(簡稱GEP)由70.6萬億元增長到82.2萬億元。生態要素轉變為生產要素的需求日益旺盛,將生態產品價值實現作為一種新的經濟增長點已經成為各級政府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重要突破口。”
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首席專家劉桂環分享了她對生態產品第四產業發展戰略的思考。
將生態產品的內在價值轉化為經濟價值
生態產品第四產業是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實踐場景,指為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以生態資源為核心要素,以生態系統過程為主要生態生產力,通過生態保護修復建設、市場交易、開發經營等方式將生態產品所蘊含的內在價值轉化為經濟價值的產業集合,包括生態保護和修復、生態產品經營開發、生態產品監測認證、生態資源權益指標交易、生態資產管理等產業形態。
生態產品第四產業的產業體系包括哪些部分?劉桂環說:“生態產品第四產業產業重點聚焦生態產業化部分,包括生態產品保護、生產、加工、制造、流通、服務等環節形成的全部經濟活動。其中,生態產品保護屬于面向上游的產業鏈延伸,加工和制造屬于面向下游的產業鏈延伸,流通和服務是屬于面向服務的橫向延伸。”
劉桂環介紹,產業目錄的細化細分非常復雜,其所在的課題組仍在緊鑼密鼓地開展研究。
生態產品第四產業的市場機制有哪些?
生態產品第四產業市場機制涉及生態產品交易價格機制、生態產品的交易模式、生態產品交易支撐服務等。
劉桂環認為,應該根據不同類型的生態產品價格形成機制,選擇適用于不同類型生態產品的交易模式。比如,純公共性生態產品和準公共性生態產品可采用政府購買方式,經營性生態產品可采用直接市場交易方式。生態產品第四產業交易相關方包括生態產品交易平臺、產業發展技術服務單位、綠色金融機構等。
南平人均生態產值超6.8萬元的啟發
劉桂環說:“2021年以來,各地相繼發布了關于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實施方案或行動方案,政府、企業、公眾等多元主體已經不同程度參與產業發展路徑構建。公共性、準公共性、經營性生態產品界定基本清晰、范疇邊界基本明確。部分激勵型、扶持型政策和管制型措施相繼出臺實施。”
例如,以生態環境為導向的開發(EOD)模式正是生態產品第四產業的實踐創新。
在地方實踐方面,也涌現出很多好的案例。
例如,福建省南平市聚焦“一座山、一片葉、一根竹、一瓶水、一只雞”等生態產業,圍繞生態產品保護、生產、加工、制造、服務等環節,構建五大產業鏈支撐體系。根據有關統計,2021年,南平全市生產總值突破2000億元,其中,五大生態產品產業鏈總產值達1829.23億元,人均生態產值超6.8萬元。
建議建立統計分類目錄
針對研究層面,劉桂環建議,加快推動生態產品第四產業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相融互動, 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新路徑新模式。實踐探索包括綠色金融創新實踐、生態產品第四產業實踐應用場景開發等。
同時,劉桂環也提出三方面建議:一是強化頂層設計,明確生態產品第四產業范圍、產業形態,通過培育發展生態產品第四產業,引導地方充分發揮比較優勢,評估產業發展潛力,梳理重點領域清單,加快推動優勢領域產業發展率先取得實質性進展。二是推動生態產品第四產業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納入統計體系,將發展生態產品第四產業納入美麗中國建設等相關規劃并作為優先任務。在國民經濟核算框架下,建立生態產品第四產業統計分類目錄,構建可推廣的計量核算方法,讓產業可觀、可感、可統計。三是聚焦生態產品生產、消費、交易、分配全流程構建生態產品第四產業政策體系。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