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家莊村“黨建+合作社”模式引導農民開展農業特色種植
仲夏時節,邊城大地皎陽似火,熱浪濤濤。然而在山西省天鎮縣卅里鋪鄉劉家莊村“農業種植園區”,卻農事正酣,排列有序的一棟棟蔬菜種植大棚內,一棚棚?綠?綠的“茼蒿”長勢喜人,一株株“太空椒”開花正旺,掛滿果實的“瑪索椒”競相爭“寵”,三五結隊的婦女們冒著悶熱的高溫,一邊談笑風生,一邊忙而有序地在大棚內,用勤勞而嫻熟的巧手為“瑪索椒”去枝正苗,精心呵護。已經收割了一茬菜的大棚內,男工們在整理棚地,“突突”的拖拉機正往菜棚里拉運“肥料”……
今年,全縣開展“抓黨建、促基層治理能力提升”專項行動以來,山西省天鎮縣卅里鋪鄉劉家莊村在鄉黨委鄉政府指導幫助下,充分利用土地肥沃、水資源充足、無污染得天獨厚的優勢,建設特色“農業種植園區”,引進山東壽光裕農合作社蔬菜大棚種植技術,打造“一村一品”“一鄉一業” 特色產業,助力鄉村振興。項目規劃總投資810萬元,占地350畝。建設中,該鄉采用項目投資、村干部集資、村民自籌方式,以“黨建+合作社”的模式,建設了高標準塑料蔬菜大棚280棟。
為帶動群眾接受新型產業,村黨支部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積極示范引領,帶頭先行先試。在村黨支部書記楊艾同志的帶領下,3名“兩委”干部和2名黨員集資160萬元,建蔬菜大棚60棟,發展以“瑪索椒”為主的特色種植。
種植中,他們嚴格按照“山東壽光裕農合作社”的技術指導,依據種植“規程”,嚴把質量“標準”,科學栽培,科學管理。在用工上,積極吸納本村閑散勞力,并先培訓后上崗,不僅有效地解決了村內閑散勞力務工需求,而且也解決了因疫情影響“滯留”在村里,不能外出的“打工”人員。
手拿“大棚用工登記表”的村委副主任劉固介紹說:“自從建起了“農業種植園區”,村里再也沒有閑人了,每天大棚生產用工就達130多人。特別是婦女勞動力,非常短缺,不僅本村婦女全部在園區打工,而且吸引了附近很多婦女,僅用工一項,每天支出3500余元”。
建棚一個多月來,根據市場需求,已經種植維生素含量較高,具有豐富營養價值的綠色“皇帝菜”---茼蒿菜20余棚,并全部銷往上海等大中超市,成為市民們餐桌上十分“搶手”、營養價值較高的菜肴。
“兩委”干部帶頭先行先試,為農民群眾起帶頭引領作用。開始“村民們滿心疑慮”,通過實實在在的種植“實踐”,農民看到了種植大棚帶來的效益,對發展特色蔬菜大棚逐步得到了認可,看到了希望。
村會計劉國保高興地說:“現在,不僅本村有好多農民群眾愿意發展大棚,就連周圍村的農民群眾也想發展。本村村民劉挺、馬飛等,今年就發展了130個大棚,現在種植的青椒已經開始了掛果,預計還要擴大。下一年,我們還要至少再發展150個呢”。
劉家莊村名叫“三花”的婦女快人快語,一邊蹲在地里細心“打切”“瑪索椒”苗,一邊高興地說:“過去,我們想出去打工,家里忙,遠的地方去不了,近的地方沒有營生。現在好了,農業種植園區建在了家門口,每天家里忙完,就來園區打工,一天忙乎8小時,就能掙上100元,家里家外都不誤,一個月穩‘賺’3000塊。村黨支部為我們做了一件大好事”!
“‘特色蔬菜大棚’的發展,每年不僅為村集體增加收入51萬元,村民靠土地轉讓年收入35 萬元,而且為村民提供了就業崗位,全村務工收入可增加300萬元,村集體和農民收入實現了雙贏”。一位鄉干部說。
“黨建+合作社”模式在該村的推廣示范,為該村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增加農民收入,促進鄉村振興走出了一條發展新路,也為全鄉鞏固脫貧成果,實現鄉村振興起到更大的引領帶動作用。(晉寧)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