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央紀委國家監委公開通報6起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典型問題。仔細分析發現,有4起涉及農業農村領域。具體而言,有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中層層加碼、檢查考評過多過頻等問題,有在鄉村振興迎檢等工作中弄虛作假搞“面子工程”問題,有未按規定及時分解下達中央財政撥付的部分玉米、大豆等補貼資金問題,有貫徹耕地保護政策打折扣、亂作為問題。這為新的一年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帶來了警示和思考。
回顧2023年,農業農村發展穩中有進。糧食產量再創新高,大豆面積產量雙增,肉蛋奶、棉油糖、果菜魚供給充足,脫貧攻堅成果鞏固拓展,鄉村發展、建設、治理都有新進展,農民收入較快增長,農村改革持續深化,農村社會和諧穩定。這些成績是全國各地區各部門共同拼出來的,也得益于“三農”戰線良好的工作作風和務實態度,億萬農民積極性被調動了起來。
不過,正如通報所揭示的,有的地方或有的人也存在一些苗頭性問題,涉及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財政涉農資金、耕地保護等方面。之所以出現這些問題,本質上還是犯了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毛病。新征程上,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深度、廣度、難度都不亞于脫貧攻堅。面對艱巨任務,過硬作風不可或缺。只有按照黨中央要求抓落實,摒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才能建好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三農”工作是一項特殊的工作,政策性強。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是鄉村振興的最大危害。要堅持守正創新,把住底線紅線。衡量一個地方領導干部得不得力,不僅要看GDP以及能不能抓上幾個項目,更要看是否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局部服從整體,把糧食安全這類黨中央交辦的大事要事辦好辦妥。各地要立足資源稟賦,發揮自身優勢,服務大局需要,作出應有貢獻。無論是糧食安全還是鄉村產業,無論是鄉村建設還是農村改革,都要把求真務實作為基本功,堅守法律政策底線。
“三農”工作是一項系統工作,要把握好平衡。例如,鄉村缺乏資本要素,在引導鼓勵資本下鄉的同時,必須守住經營農業、農民受益的底線,防止其跑馬圈地。比如,嚴守耕地紅線,要采取“長牙齒”的硬措施,但整改復耕時要把握節奏,不能樹上掛著果、池里養著魚就強行砍樹填塘。再比如,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要健全基本公共服務制度,讓愿意進城的人口更好融入城市,但必須保障好他們在農村的合法權益,不能以強迫其放棄集體成員權益為前置條件。
鄉村振興,既要防不作為,又要防亂作為。要認識到,鄉村振興是為農民而興,鄉村建設是為農民而建,這是顛撲不破的硬道理。居住環境怎么樣,農民每天身處其中;產業發展好不好,農民收入可以印證。農村的事,農民最有發言權。要關心群眾的急難愁盼,農民期盼干的抓緊干,農民愿意干的帶著干,農民暫時還不愿意干的,完全可以先放一放、緩一緩。還要注意的是,工作中既不能打折扣,也不能層層加碼。須知,打折扣是變形走樣,層層加碼也是變形走樣。
不久前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浙江實施的“千萬工程”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鄉村樣本,已成為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引領。但是,這并不是說讓其他地方直接照抄浙江某個市縣的某項具體做法,而是要學習運用其中蘊含的理念方法。全國49萬多個行政村,各地情況千差萬別。重要的是拿出務實有力的舉措、持之以恒的韌勁,把握城鄉差距、區域差距,根據鄉村自然條件、經濟水平、資源優勢等,分類明確發力重點。(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喬金亮)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