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語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加快建設科技強國。
省委十三屆三次全會提出,廣東要在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上取得新突破,圍繞產業需求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發揮市場優勢牽引科技成果轉化,強化產業科技創新的教育人才支撐,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如何充分釋放資本和市場的力量,更好激發科技創新活力和潛能,是中國資本市場在新發展階段的一道必答題。為了探尋資本市場服務科技創新的新路徑,南方日報策劃“投等大事”欄目,聚焦一線企業、產業背后的投資故事,探尋“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新思路。
機械手臂在車間里揮舞、機器人井然有序穿梭其中……走入廣汽埃安智能化生產車間,能夠深刻感受到“53秒下線一臺新能源汽車”帶來的沖擊。智能化的生產線,是我國新能源汽車向上突圍尋求高質量發展的生動注腳。
與此同時,在資本市場上,廣汽埃安成為各類資本爭相入股的優質標的——數月之前,廣汽埃安完成A輪融資,創下國內新能源整車行業最大單筆私募融資,投后估值超千億元,成為年度全國最大的新晉獨角獸企業。
“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已具備全球比較優勢,在整車領域一定會出現世界級的領軍企業。”深圳市創新投資集團董事總經理曹旭光告訴記者,擁有一系列自主研發的“硬科技”是資本押注廣汽埃安的重要原因。
在商業領域中,獨角獸企業特指成立時間不超過10年,但估值已超過10億美元的新生態企業。它們被看作新經濟的風向標,代表著強大的科技創新活力和發展潛力。
6月20日剛發布的《中國獨角獸企業研究報告2023》顯示,粵港澳大灣區獨角獸企業實現三年翻番,達到66家,占全國近1/4,其中不乏像廣汽埃安這樣的世界級超級獨角獸。
過去兩個月,記者密集走訪了一批粵港澳大灣區獨角獸企業,希望透過它們解碼區域經濟的創新基因、探尋科技與資本共舞的最佳音律。
世界級灣區獨角獸企業群初具規模
在剛出生的小豬耳朵上取一滴血,便可通過“豬芯片”判斷它未來“豬生”——產仔的能力、肉質好不好。正是因為擁有這樣的“豬芯片”技術,成立僅一年的中芯種業成為資本的寵兒,以百億元估值晉身為2022年中國最年輕的獨角獸。
5月初,記者在華南農業大學見到了中芯種業董事長、華南理工大學教授吳珍芳,彼時他每周奔波于各地養豬場與實驗室之間,手中負責的一個重要課題正進入最后的攻堅階段。
“中國人一年要吃掉7億頭豬,生豬種源的自主可控至關重要。”談起種豬培育工作的重要性,吳珍芳語氣堅定。正是對種豬培育技術的執著追求,讓其帶領中芯種業以硬核技術突破了中國種豬“卡脖子”難題,也因此在資本市場獲得廣東省種業集團、現代種業發展基金等機構23.33億元的融資。
同樣總部位于廣州,云舟生物的創始人也是一名科學家。2014年,世界知名分子生物學家、麻省理工學院博士、芝加哥大學人類遺傳學系終身教授藍田在廣州創立了云舟生物。2023年5月,該公司完成新一輪股權交易,估值70億元,成為大灣區最新的獨角獸企業。
“創辦云舟生物,最早是要解決我自己的實驗室也是大多數生命科學實驗室常見的難題,就是如何快速且高質量獲取基因載體。”深耕生物科技領域加上敏銳的商業洞察,藍田將科學實驗中的痛點轉化為創業的商機,開啟了一個全新的商業模式,孵化出了廣州第一家生物科技獨角獸企業。
“獨角獸企業代表著新經濟發展的動力來源。”北京大學匯豐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港交所首席中國經濟學家巴曙松認為,獨角獸企業是經濟轉型的重要觀察指標,也是推動地區經濟發展的活力所在。
在粵港澳大灣區這一世界級灣區,一個初具規模的獨角獸企業群正在崛起。剛剛發布的《中國獨角獸企業研究報告2023》顯示,中國獨角獸企業總數創新高,新晉獨角獸近百家。其中,粵港澳大灣區獨角獸企業達到66家,占全國的18.5%,三年間總數翻番,僅去年就新晉企業23家,占全國的23.5%。
獨角獸企業群的崛起,是粵港澳大灣區經濟創新能力提升和全球市場競爭力增強力證。
“獨角獸企業在哪里聚集,就說明哪里有著更好的創業生態。”胡潤百富董事長兼首席調研官胡潤長期跟蹤全球獨角獸企業的發展情況。他告訴記者,粵港澳大灣區獨角獸企業數量是疫情前的兩倍,與整個印度的獨角獸企業數量相當。“僅廣州過去一年獨角獸企業數量就增加12家,成為獨角獸數量增長最快的中國城市。”
過去三年,粵港澳大灣區不僅實現獨角獸企業總量的大幅躍升,而且成為了超級獨角獸企業的聚集區。
在全球十大獨角獸企業中,粵港澳大灣區獨占兩席——來自廣州的快時尚電商希音和深圳的數字銀行微眾銀行,分別位列第四和第六。在12家估值超千億元的超級獨角獸企業中,除了上述2家企業,還有同樣來自粵港澳大灣區的OPPO、vivo、大疆及廣汽埃安4家企業。
“獨角獸企業增速迅猛是粵港澳大灣區經濟活力四射的最好說明。”廣東省社會科學院企業研究所研究員龍建輝博士認為,盡管近70家大灣區獨角獸企業分布在電子商務、新能源、人工智能、半導體等不同行業,但他們有一些共性——通常采用了先進的技術和創新的商業模式,能夠在市場上獲得巨大的競爭優勢,對國家的創新發展起到重要的支持和折射作用。
如今在大灣區,正在快速成長起來的一只只獨角獸如同動力澎湃的引擎,推動大灣區優勢產業加快升級轉型,并不斷孕育出極具競爭力的創新型產業,不斷帶動區域經濟發展。
“獨角獸公司往往擁有先進的技術和創新能力,可以推動區域產業升級和轉型。”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商學院數字經濟與金融創新研究中心聯席主任盤和林指出,獨角獸是領跑產業變革的重要力量,在實現其自身發展的同時,往往能帶動當地產業鏈的發展和完善。
以廣汽埃安為例,其構筑了就近配套的穩定供應鏈體系,已形成了126家一級供應商及幾百家上游供應鏈企業或項目省內配套,直接帶動年產值貢獻達200億元,為粵港澳大灣區打造世界級的“汽車硅谷”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產業生態雨林”滋養創新土壤
是什么造就了粵港澳大灣區的獨角獸企業群?走訪中,記者試圖尋找答案。
今年“618”大促前夕,記者來到URBAN REVIVO(以下簡稱“UR”)總部。這是一家員工平均年紀不到30歲的服裝企業。前幾日,“618”大促結果揭曉,UR奪得天貓、抖音、京東等平臺女裝銷售榜首。
盡管名聲在外,但很多人不知道,這家在全球已擁有約400家門店的快時尚品牌是一家土生土長的廣州企業。UR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明光深知企業發展離不開廣州的產業滋養:“從設計到店鋪上架,最快可以做到6天,因為我們背靠廣州成熟的服裝供應鏈體系。”
2006年,UR在廣州成立。在與一眾國際快時尚品牌的同臺競技中,UR敏銳捕捉到國際品牌“水土不服”痛點,一邊堅持設計符合國人需求的快時尚服裝;一邊依托本土強大的服裝產業優勢,打造隨需而動的柔性供應鏈體系,每年推出上萬款新品。“吸納全球創意人才,利用本土服裝供應鏈優勢,進行全球市場銷售。”李光明計劃今年在海外開10家門店,希望有朝一日UR成為全球最大的時尚集團。
將廣州的紡織服裝優勢發揮到更極致的是藏于廣州番禺區的超級獨角獸——希音(SHEIN)。這家過去一年估值增長3100億元的快時尚電商巨頭,在全球獨角獸企業中排名第四,屬于當之無愧的超級獨角獸企業。
如果把海外市場比作一個新戰場,希音是那個打頭陣的將軍,那么其身后大大小小的廣州服裝工廠就像一個個戰士——希音在前方尋找流量和流行趨勢,并確定戰略和戰術,供應商則在后方按照其指令進行小批量的設計、生產。
希音總部所在的番禺南村鎮,其轄下城中村塘步東村方圓3公里的范圍內聚集了上千家服裝工廠,面輔料、車床廠、水洗加工廠等商家一應俱全,其中300—400家制衣廠成為了希音的核心供應商。
“當有訂單過來,希音會分給不同的工廠,每一個生產環節都有多個工廠承接,供銷商則通過希音工具系統進行接單,并按照規定時間完成生產。”業內人士拆解超級獨角獸的成長模式:借助廣州超強的服裝供應鏈能力,創新推出了每天上新多元款式、通過多樣性獲客精準判斷市場趨勢、需求一旦產生即刻投入生產的“小單快反”模式,迅速打入國外市場。
同樣脫胎于區域優勢產業,在汽車行業,記者還看到了另一種獨角獸成長路徑——去年新晉的獨角獸企業中,新能源汽車品牌廣汽埃安、新能源公司巨灣技研和移動出行品牌如祺出行均出自廣汽集團。
事實上,不僅有廣汽集團體系,當前廣州在汽車及出行服務領域集中涌現出了9家獨角獸企業,其背后是廣州搶抓智能網聯和新能源汽車發展機遇,開放一批創新應用場景,加速汽車產業及出行服務智能化升級。其中,有小馬智行、文遠知行等依托廣州自動駕駛測試場景成為全球領先的自動駕駛獨角獸企業;也有小鵬匯天打造智能電動飛行汽車,拓展交通出行邊界。
它們的成長歷程說明,獨角獸從來不是橫空出世,它們往往孕育于當地的“產業生態雨林”,敏銳洞察趨勢,充分利用區域產業的優勢,打造更多“獨門絕技”或“硬核科技”,迅速對接國內外市場。這是走訪中,記者在粵港澳大灣區獨角獸企業群中看到的成長共性。
萬億元產業基金叢林激活科創生態
5月9日上午,隨著身披大紅花的第一榀鋼桁架順利吊裝到位,粵芯半導體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三期廠房的建設離封頂階段更近了一步。
“4年前我剛回廣州創辦粵芯,那時廣東本土集成電路制造企業還是空白。”廣州粵芯半導體技術有限公司總裁陳衛說,粵芯用4年成為粵港澳大灣區首家且唯一量產12英寸晶圓的制造企業。
粵芯半導體是“廣東強芯”工程的代表,也是粵港澳大灣區崛起的另一只百億獨角獸——2022年11月底,正式完成B輪戰略融資,從初創公司到百億獨角獸僅僅用了5年。
透過粵芯半導體,記者找到了粵港澳大灣區的獨角獸企業群崛起的另一股力量——創新資本。粵芯先后經歷多輪融資,在其股東名單中,廣州產投集團、粵財基金、越秀產業基金、廣發證券等本土基金身影格外凸顯。
“像粵芯這樣的硬科技項目資產重、投入大、周期長,企業的需求肯定遠遠超過普通的財務投資,擁有產業優勢的國有資本必然成為主導。”廣州產投集團總經理葛群介紹,廣州產投成立1500億元廣州產業投資母基金和500億元廣州創新投資母基金。
除了高調亮相的廣州產投2000億元母基金,活躍于粵港澳大灣區的大量母基金和基金群已經構建起一個覆蓋省、市、區,服務于科技創新、產業發展的基金叢林。
“深圳創投向來活躍。今年各級政府出臺一系列組合拳,進一步著力打造風投創投高地,不斷優化深圳獨角獸的生態雨林。”熟悉粵港澳大灣區創投生態的投行人士告訴記者,深圳之外,鮮有人知,廣州是去年全國新成立基金總規模最大的城市。
“廣州的獨角獸企業不僅在融資金額與估值上大幅增長,更重要的是他們的投資機構名單里,大約有三分之一的機構來自當地的國資產投。”上述投行人士總結,國有資本引導,撬動社會資本參與,已經成為廣州孵化獨角獸一個有效方式。
廣州金控基金董事長黃成介紹,廣州11家區級基金參與投資的8家榮登2023年全球獨角獸榜單,26家入選2022年廣州市獨角獸創新企業,他們為科創企業的發展輸送源源不斷的資金“活水”。
記者在云舟生物的發展歷程中看到了這種孵化方式更具體的細節。
云舟生物位于廣州開發區投資集團旗下孵化器園區內。為了契合企業的發展需求,廣州開發區投資集團開創了“房東+股東+合作伙伴”的科技型企業合作孵化模式,除了聯合旗下子公司向云舟生物提供股權投資,還根據其個性化需求,定制開發了5萬平方米的專屬GMP(藥物生產質量管理規范)廠房,以及提供了人才推薦、政策落地、財稅咨詢、員工住房溝通等多方位服務。
浪潮將至,未來已來。粵港澳大灣區還將培育出多少獨角獸?面對記者的提問,一名風險投資人給出了這樣的答案:“世界上最大的漁場都分布在冷暖洋流交匯的水域,粵港澳大灣區就是這樣的地方。”
南方日報記者 陳穎 黎華聯 張艷 周美霖 唐柳雯 唐子湉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