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樓市溫和恢復中 房企預判全年“穩中向好”
去年房地產市場經歷深度調整,房企業績普遍慘淡。而在去年四季度以來一系列政策支持下,今年市場成交有所回升。如何看待當前及今后的市場形勢是今年房企業績發布會備受關注的熱點問題。
證券時報記者梳理多家房企業績發布會內容來看,房企高管們一致認為,最艱難的時刻已經過去,當前市場在溫和恢復中,但并非所有城市都在同步回暖;雖然3月份成交量略有下滑,但仍好于去年同期。對于今年的市場趨勢,多家房企高管表示謹慎樂觀,認為市場仍面臨不小的壓力,可能還會出現波動,若政策持續發力,銷售最快或二季度企穩。更有多位房企高管樂觀表示,市場短期穩中向好,長期堅定向好。
當前市場仍在溫和恢復
今年2月市場銷售復蘇,實現良好開局。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1~2月全國商品住宅銷售面積同比降幅大幅收窄,銷售額自去年以來首次累計同比增長。
對于當前的市場形勢,碧桂園執行董事及總裁莫斌認為,最難的時候肯定是過去了,而且可以看到市場的預期和信心都在恢復之中。
“2022年是一個筑底的年份,房企和市場出現洗牌、變化的格局。我們初步判斷,去年的筑底已經過去,開始進入復蘇階段。”綠城中國董事會主席張亞東說。
龍湖集團執行董事兼高級副總裁張旭忠也表示,2月重點城市整體到訪量、成交量都在逐步提升。但他同時指出,居民和消費信心還需要一段時間恢復,并非所有城市都在同步回暖。總體來看,一線城市和杭州、成都、武漢、西安等重點二線城市市場比較穩定,非重點城市繼續在承壓。
盡管市場成交在2月有所回升,但在3月市場熱度又有所回落,有市場觀點稱之為“倒春寒”。
對于3月成交回落的現象,綠城中國副總裁李駿認為,3月存量項目的日均來訪量有小幅調整,主要是濟南、石家莊、杭州等2月漲幅較高城市在需求集中釋放后逐漸趨穩,同時外部競品增加,部分項目調升了價格,但整體來訪量仍明顯好于去年四季度和今年1月。
“3月客戶到訪量有所回落,成交有一定的下滑,但是3月成交量相比去年同期還是有增長。”美的置業執行董事兼副總裁王全輝說。
華潤置地首席運營官張大為也認為,雖然3月份到訪和成交略有下滑,但是依然保持回暖趨勢,房地產回暖主要表現在一二線熱點城市,其他二線城市還處于止跌的平緩復蘇階段,目前大部分三四線城市反彈跡象不明顯。
一向謹慎的萬科董事會主席郁亮則指出,當前市場上有兩種比較極端的看法,一種說現在是狂飆階段,一種是倒春寒。但在他看來,當前新房市場仍然處在溫和恢復階段。
保利發展董事長劉平也認為,考慮購房者對購買力及收入預期的改善、對行業信心修復需要時間,市場的復蘇仍需觀望。
今年市場“穩中向好”
市場的回暖離不開政策的支持,在今年的業績發布會上,多家房企高管表達了今年中央對行業的支持態度。
張旭忠指出,兩會對整個行業的定調是穩增長、控風險、促需求,可以看到中央對于支持行業健康發展的態度是非常明確和堅決的,也會更大力度支持優質的頭部企業,支持合理的剛性和改善型住房需求,加強住房保障體系。
李駿也表示,中央“房住不炒”基本定位不變,監管部門持續優化供需兩端政策,需求端支持政策不斷發力,居民購房成本進一步降低,促進剛需及改善性住房需求釋放。供給端“三支箭”的融資支持為房企提供更多資金支持。地方上因城施策爭相推進,年初至今已出臺各類政策刺激市場,如:優化限購政策、降低首付比例、提高公積金貸款額度、發放購房補貼、降低限售年限、降低交易稅費等。市場趨勢方面,銷售量價趨穩,2月已有回暖趨勢,若政策持續發力,銷售最快或二季度企穩。
不過,對于今年市場趨勢的判斷,華潤置地、綠城中國等房企高管均持謹慎樂觀的態度。
張大為認為,今年的市場仍然面臨不小的壓力,未來可能還會出現波動,市場整體將呈現分化和平穩復蘇的趨勢。
綠城中國行政總裁郭佳峰也認為,市場雖然2、3月有所回升,但是也不能以此來確定在新的一年,房地產市場就從此往上走了,對市場持謹慎樂觀態度。李駿也表示,若宏觀經濟持續向好,居民購房信心恢復,今年房地產市場復蘇是大概率事件,但全國可能仍面臨冷熱不均的狀況,需積極應對。
對于未來市場趨勢,美的置業、越秀地產等房企高管則持樂觀態度。
王全輝認為,隨著疫情防控的全面放開,包括中央對于經濟復蘇的各項政策支持落地,中央和地方對于房地產的支持政策不斷加碼,企業端和居民端對于經濟恢復的信心和預期都在逐步轉好,市場短期來看是穩中向好,長期來看是堅定向好。
越秀地產董事長林昭遠也表示,在政策端的助力下,公司對今年整體市場的預判是“穩中向好”。
從長期來看,張亞東也對房地產長期看好,對市場持續樂觀。
劉平也認為,中長期來看,支撐房地產行業持續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房地產行業正處在由“規模擴張”轉向“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時期,總體將表現出“趨勢修復、結構優化、動能轉換”的新特征。房企將從規模高速增長向經營規模合理增長、經營質量有效提升轉變。
郁亮則指出,未來的市場需求,上有天花板,下也有保底線。從人口流動、住房改善的速度來看,只要外部環境不發生突發性變化,在一段時間之內,每年還是有12億平方米的需求。企業需要認清大勢,行業再也回不到對住宅開發過于依賴的階段。對大企業而言,開發經營服務并重是一個必然選擇。(記者 張達)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