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4日,山東省港口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霍高原在2021年半年總結會上宣布,按照“整合、融合、耦合”的總體思路,山東港口“整合”階段任務全面完成,一體化改革發展將從“整合”步入“融合”階段。
時間拉回至兩年前,中國港口業發生了一件足以改寫市場格局的大整合。2019年8月6日,山東省將青島港、日照港、煙臺港和渤海灣港整合,成立了山東省港口集團。整合之后,港口年吞吐量高達14億噸,成為全球吞吐量最大的港口集團。當時,這一舉動引來諸多質疑和擔心,比如,這種靠行政指示整合的方式很難成功,各港口擔心利益受損,地方政府擔心自管的港口被拿走,影響地方經濟發展等。
這家全球最大的港口集團如何在兩年內完成對四大港口的整合?兩年來取得哪些創新突破?日前記者深入山東港口進行了采訪。
史無前例的整合
山東是當之無愧的港航大省——3345公里的海岸線上,不僅有青島港、煙臺港、日照港3個年吞吐量超4億噸的大港,30個沿海縣(市、區)還遍布26個大大小小的港口,幾乎一縣一港。
山東港口為什么要整合?“是因為存在諸多積弊。”面對記者拋來的問題,霍高原的回答直截了當,港口與港口間的低效重復建設,基礎設施不互聯互通,低效、低價的惡性競爭等。
長期以來,山東的港口多小散弱、無序競爭。山東港口青島港集團總經理李武成告訴記者,整合以前,很多船公司來山東詢價時,先與煙臺港議價,又拿著煙臺港的折扣價壓青島港,再用青島港的底價壓日照港……一圈下來,各港口爭相降價,拼得頭破血流。
事實上,山東各港口混戰不斷,也與各個港口發展處于初級階段有關。“山東各個港口還只停留在運輸港的層面,更多依靠傳統裝卸業務,臨港產業培育不足,高端港航服務業更是極為缺乏,這也是惡性競爭愈演愈烈的深層因素。”山東省港口集團黨委副書記、董事、總經理李奉利分析。
港口存在的一系列問題,讓山東省認識到整合的必要性。2018年,山東省政府開始醞釀整合沿海港口資源,謀劃組建山東省港口集團。
不過,港口整合并非易事。因不同港口有著不同的隸屬關系,需要跨越不同區域、行政、體制等多重障礙。
霍高原坦言,由于難度太大,山東港口整合被設計成三步走:2018年3月,首先由山東高速集團控股整合濱州港、東營港、濰坊港,組建山東渤海灣港口集團;2019年7月9日,威海港100%股權無償劃轉青島港;同年8月6日,由青島港、日照港、煙臺港和渤海灣港四大港口組建的山東省港口集團正式掛牌成立。這場涉及山東7市的沿海港口大整合,邁出了決定性的一步。
從競爭走向協同
合并之后,如何整合?山東省委省政府提出了頂層設計的“三個一”:港口規劃“一盤棋”、資源開發“一張圖”、管理服務“一張網”。山東港口制定了“整合、融合、耦合”的一體化改革發展任務書、路線圖。
“省里從頂層設計,哪個地方建碼頭、建港口,必須要征求山東港口的意見,原來那種資源的無序開發問題解決了。”霍高原告訴記者,集團內部要實現一體規劃、一體建設、一體運營、一體管理,統一優化配置岸線資源,明確各港口特色化、差異化、規模化發展方向,杜絕重復建設、同質化競爭,徹底解決各自為政的問題。
此后,山東港口邊改革、邊發展、邊謀劃未來,設計實施了“1+4+11+N”的組織架構——由集團總部、四大港口集團、11大板塊集團以及眾多內陸港組成,打造“以青島港為龍頭,日照港、煙臺港為兩翼,渤海灣港為延展,各板塊集團為支撐,眾多內陸港為依托”的一體化協同發展格局。
“我們生產業務部主要聚焦在對各港口的統籌上。”山東港口生產業務部部長于沉濤說,對市場業務統籌開發,內部競爭統籌調配,價格費率統籌管理等。“各個港口仍然有競爭,但競爭點不再是裝卸費,而是在綜合性全程服務的優劣上。”
過去,山東各大港口之間是競爭關系,少有往來。成立不到半年,山東港口就在內部開通7條內支線,港口之間從爭搶貨源到相互喂給。“這種協同發展實現了多贏。”于沉濤說。
協同發展為客戶提高效率、降低成本。“過去魯西南腹地的外貿貨物,一般走公路運輸到青島港或連云港港,現在可以直接就近運輸到日照港裝艙,然后通過內支線海運到青島港,再轉到青島港的國際航線干線。通過這種運輸線路,每個集裝箱可節省四五百元的物流成本。”青島中遠海運集裝箱運輸有限公司船代部經理劉方峰說。
協同讓各個港口實現了吞吐量的增加,渤海灣港成為受益最大的一方。渤海灣港集裝箱航線從零起步,提升至14條,作業貨種擴增至近百種。2021年上半年,渤海灣港完成吞吐量1305萬噸,同比增長24.3%,完成集裝箱24.6萬標箱,同比增長90%。這其中,由青島港、日照港、煙臺港貢獻的轉水干散貨,占總吞吐量三成以上,箱量占集裝箱量的比重達到52%。
在日照港、煙臺港、渤海灣港、威海港等港口的喂給下,青島港有了更多的客戶、貨源,也敢于開通更多、更密的國際航線——整合兩年來,青島港開通新航線49條,航線數量和密度穩居中國北方港口第一位。
2021年初,交通運輸部發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山東港口貨物吞吐量、集裝箱吞吐量分別完成14.2億噸、3147萬標箱,增速分別高于全國沿海港口4.3個、5.0個百分點。值得一提的是,青島港貨物吞吐量6.05億噸,超越新加坡港,躍居全球第五位;集裝箱吞吐量2201萬標箱,首次超越釜山港,位居全球第六位,成為東北亞集裝箱第一大港。
探索整體轉型
山東港口更大的目標是要“加快建設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
“世界公認的國際航運中心倫敦港,年吞吐量5000多萬噸,遠小于山東港口的體量。但分析倫敦港收入、利潤構成就能發現,裝卸吞吐只貢獻了5%的利潤,另外95%來自金融、貿易、航運服務和產城融合等。反觀山東港口,70%的利潤來自于傳統業務。”霍高原告訴記者,對標全球知名港口普遍的發展路徑,山東港口下定決心,在整合資源要素的同時,必須重塑主業,重新確立發展方向——由裝卸港向樞紐港、貿易港、金融港全面升級。
按照這一目標,山東港口組建了貿易、物流、金控、產城融合、郵輪文旅、航運、港灣建設等11個板塊集團,探索依托港口資源深度融入產業經濟和城市發展。“現在傳統的港口裝卸業務和新興的貿易、物流、金控、產城融合等業務,利潤占比為7∶3。‘十四五’期末這一比例將調整為5∶5,2035年將達到3∶7。”霍高原說。
“剛開始讓我做貿易時有點發懵,不知道該咋干。”干了30年碼頭裝卸業務,現為山東港口國際貿易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的劉晉笑著對記者說,第一筆貿易從石油開始做起。“進口半船原油需要4億元至5億元,下游的中小煉廠無力一次性支付,對進口商來說資金壓力很大,銀行無法監管原油又不敢放貸,而山東港口有國企的信譽,可以實時監管原油,銀行就愿意合作,所以港口做大宗貿易有著天然的優勢。”
如今,山東港口貿易集團開起了“原油現貨超市”——利用銀行授信,將貿易商整船原油買下,儲存于港口罐區,分批向地煉出售現貨——貿易商及時拿到了貨款,煉廠隨買隨用,銀行敢于放貸,山東港口從中既獲得了穩定的貨源,又賺取了貿易收益。
按照這條路徑,劉晉逐步把貿易業務擴展到鐵礦石、焦炭、煤炭等多種大宗商品。從2020年3月注冊成立到2020年底,山東港口貿易集團的貿易額就完成136億元,今年上半年達216億元,計劃“十四五”期間突破700億元。
金融業務也正在由弱變強。“整合之前只有青島港和日照港有金融板塊業務,但在戰略上不是主業,難以充分展開。”山東港口金融控股有限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姜春鳳告訴記者,整合之后,他們大大拓展了業務空間,服務范圍也從青島、日照擴大到全省乃至省外。
打開新的發展空間
港口只有真正融入區域經濟中,與城市共享資源,廣泛開展合作,才能實現更大的發展。
山東港口提出了“港產城”融合的概念。“港產城融合,一方面是為更好發揮港口作為經濟發展重要支撐的作用,更好服務地方經濟發展,另一方面更是著眼于未來,構建有利于港口自身、臨港產業、城市發展的新布局。”霍高原說。
在這一戰略思路下,山東港口與濟南、青島等省內16地市組建港口與城市聯合體,“港城聯動”“雙招雙引”,探索推動港口轉型升級,臨港產業聚集和港產城建設,做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金牌合伙人”。
2021年1月份,總投資138億元,涉及冷鏈物流、城市更新、汽車產業、高新科技裝備等五大類別的港產城融合項目,在日照集中開工。
“現在我們與全省16個地市都有合作,如濱州的物流產業園、濟南的陸港、煙臺的海上大世界等。對于各地市來說,山東港口在當地的投資和稅收一直在增加。”山東港口投資發展部部長呂曉麗說。
從2020年底開始,山東港口青島港聯手海豐、中遠海運、馬士基等航運公司,連續開通了8條東南亞冷鏈快航航線,這也是其布局未來的新舉措。“隨著中等收入人群增多,消費需求將逐漸升級,山東港口將會從以生產資料為主,轉向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并重。”霍高原認為,這一趨勢已經顯現,必須盡早布局。
山東港口先后與青島、威海、濰坊、日照、煙臺等地政府合作,建設了生活資料分撥中心或冷鏈產業園。
總結兩年發展,“山東港口必須在國家戰略大局履行使命擔當”。霍高原說,海外不斷開辟新航線,沿黃河流域城市不斷開通鐵路班列,與中歐班列打通形成海鐵聯運……山東港口這種內外連接的形式越來越密集。
談及企業未來發展,霍高原表示,“融合”將是山東港口今后兩年到三年的根本任務,“‘融合’主要是在思想、干部、業務、制度、文化、作風六大方面,齊頭并進。這是山東港口一體化改革的關鍵環節,也是‘加快建設世界一流海洋港口’的根本所在”。(經濟日報記者 劉 成)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