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極兔速遞、百世快遞等企業因“低價傾銷”沖上微博熱搜,并引發熱議。
據了解,從3月份開始,義烏快遞價格不斷創新低,甚至出現了低于1元的快遞單價。義烏郵政局此前已經4次通知極兔速遞及百世快遞,警示其不得用遠低于成本的價格進行傾銷,并要求其在4月9日前完成整改。4月9日,義烏郵政管理局人士確認,百世快遞、極兔速遞因“低價傾銷”且整改未達要求被整治,主要措施是停運部分分撥中心,已于當日執行。
《證券日報》記者向極兔速遞有關人士進一步詢問價格戰一事,但并未得到回復。
實際上,從2020年正式進軍中國市場后,極兔速遞發展迅速,靠低價不斷擴張。去年“雙11”前夕,極兔速遞還曾被通達系旗下網點“封殺”。
“自極兔速遞進入國內快遞市場以來,最突出的一點就是以低價策略‘突圍’,搶占市場份額,打破快遞行業原有平衡,這也是其遭通達系‘封殺’的原因之一。”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法律權益部分析師蒙慧欣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目前國內快遞行業仍處于增量時期,在行業價格戰持續的背景下,各快遞企業持續加碼,賽道競爭激烈。對于大部分單量依靠于拼多多的極兔速遞而言,快速破局、拓寬業務來源成為其發展重點。
中國物流學會特約研究員解筱文也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極兔速遞背靠拼多多,利用資本力量,以低于成本的價格進行補貼,在短期內獲得爆發式增長,但這種單純依靠極端低價競爭的發展模式,不利于中國快遞業高質量發展。
背靠拼多多大打價格戰
由于不斷以低價搶市場,極兔速遞也開始尋求資本的助力。
4月7日,有媒體報道稱,極兔速遞已經完成了一筆18億美元的融資,由博裕資本領投5.8億美元,紅杉資本和高瓴資本同時跟投,投后估值達78億美元。對此,極兔速遞有關人士在回復《證券日報》記者時表示,這不是官方消息,暫時沒有回應。
前不久還有消息稱,極兔速遞計劃在美國進行規模超過10億美元的IPO,對此極兔速遞方面也未回應。
公開信息顯示,極兔速遞由OPPO印尼業務創始人李杰在2015年創辦,其早期資金和大多數核心骨干都來自于OPPO體系。
進入中國市場之前,極兔速遞已經是東南亞第一大電商快遞公司,業務覆蓋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新加坡、柬埔寨、泰國、印度尼西亞等國家。2019年,極兔速遞在印度尼西亞的日均訂單已經達到了100萬單,并且建立了自己的跨境電商網絡。
截至2021年1月份,極兔速遞的日單量已經穩定在2000萬單左右,在全球擁有超過240個大型轉運中心、8000輛自有車輛,運營超過23000個網點。目前,極兔速遞已經與當當、拼多多、蘇寧、有贊等十多家電商平臺達成合作。
但在業務快速增長的背后,是不斷升級的價格戰。在剛剛過去的3月份,義烏地區的快遞最低單價降到了1元以下,其中的“攪局者”正是極兔速遞。據了解,如此低價是因為極兔總部對義烏的拼多多商家給予了運費補貼。
“從目前的市場機會和行業情況來看,極兔速遞今年肯定是要把價格戰進行到底的。”貫爍企業CEO、快遞行業專家趙小敏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極兔速遞在春節期間成為拼多多的特約合作伙伴,在訂單量上是有保證的。接下來第一是要看它的“子彈”夠不夠,完成融資后這方面基本有保障;第二是看網絡承載力;第三是看內部運營體系。
蒙慧欣也表示,在資本加持下,極兔速遞將融資投向軟硬件開支、市場業務拓寬、加盟商及客單價補貼等方面的可能性增大。因此,在尚未擁有多業務分部的情況下,極兔速遞或仍將通過價格戰持續拓展。
快遞行業價格戰再升級
4月8日,國家郵政局披露數據顯示,3月份,快遞發展規模指數為330.4,同比增長38.7%。從分項指標看,快遞業務量預計同比增長42%;快遞業務收入預計同比增長31%。一季度,快遞業務量和快遞業務收入同比增速預計分別達72.5%和47.3%。預計4月份快遞業務量增速將達32%。
此外數據顯示,今年以來截至3月24日,我國快遞業務量已突破200億件,用時僅83天,比2015年我國快遞業務量首次超過200億件的用時提前了9個月,比2020年提前了45天,再一次刷新紀錄。
快遞業務量屢創新高的同時,行業競爭加劇。
興業證券在《2021年快遞行業趨勢研判》報告中指出,快遞行業價格戰由激烈到失控,疫情是外因,根本原因還是電商快遞網絡“同質化+流量分布極不平衡”。快遞已經隨著電商巨頭的競爭分出明顯陣營。極兔速遞承擔拼多多戰略儲備任務,或是一個危險的對手。
“今年應該是電商快遞故事很多的一年,同時也可能是網絡渠道波動率比較大的一年,會加速快遞行業價格戰2.0的到來。”趙小敏認為,對于電商快遞行業的企業來說,要穩住基本盤,更加注重網絡渠道的穩定性,要有更多的資源結盟,這樣才能抵擋住價格戰。同時,對于已經上市的快遞公司來講,要利用資本市場進行聯動。
在價格戰的催化下,快遞行業在今年也將迎來更多變革。
蒙慧欣認為,我國快遞行業在經歷過多輪洗牌后,快遞企業趨于穩定,各方很難通過價格戰擊垮對手。同時,快遞行業價格戰促進了企業的整合,價格戰進行到一定程度,頭部企業的市場權重不斷增強,實現企業之間的整合或合作。但價格戰并非一個明智的選擇,企業應更注重服務品質和能力的提升。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