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切實落實‘兩個毫不動搖’。針對社會上對我們是否堅持‘兩個毫不動搖’的不正確議論,必須亮明態度,毫不含糊。”“要從制度和法律上把對國企民企平等對待的要求落下來,從政策和輿論上鼓勵支持民營經濟和民營企業發展壯大”。各界深感振奮,備受鼓舞。
近年,我國民營經濟發展遇到不少困難,處于歷史低谷。2022年1-11月份,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5.3%,但民間投資僅增長1.1%。11月,我國大、中、小型企業制造業PMI分別為49.1%、48.1%和45.6%,比上月下滑1.0、0.8和2.6個百分點,小企業降幅更大,而小微企業以民企為主,是解決就業的主力。民營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發揮“56789”的基礎性作用,民營經濟信心不振影響我國經濟增長、就業穩定、創新發展、市場活力等方方面面。
民營經濟發展低迷,是多重因素疊加的結果:從外部看,貿易摩擦的持續打擊,尤其對我國高科技旗艦企業產生了不小影響;從內部看,部分政策一刀切、層層加碼、形式主義走極端的現象不同程度存在,形成“合成謬誤”與“分解謬誤”;同時,網上一些否定市場經濟、否定民營經濟的“喊打喊殺”的言論,制造社會對立,誤導輿論,給民營企業家帶來迷茫甚至恐慌。
建議出臺實質性舉措提振民營經濟信心,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文件精神。
1、為民營經濟正名,充分肯定民營經濟在拉動就業、促進創新、激發市場活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和貢獻,加大輿論宣傳力度,堅決與否定市場經濟、否定民營經濟的錯誤言論做斗爭,可以有針對性地批駁幾個互聯網上的負面典型以正視聽,以慰人心,對于觸犯法律的嚴懲不貸,如果繼續讓這類錯誤言論肆無忌憚地破壞市場經濟穩定發展的根基,則很難使政策取信于民。
2、為企業家精神正名,闡明市場經濟的基本常識是高風險高收益,只有企業家精神才有可能冒風險去創新,一般人們通常看到的都是少數成功者,卻沒有看到大多數九敗一勝、屢敗屢戰的創業者的坎坷與艱辛。
3、在堅決貫徹中央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指導方針的實踐中,確立企業去出身論、獲得平等市場地位,出臺融資、審批、營商環境等一攬子措施引導、鼓勵和支持民營經濟發展壯大。
4、積極推動平臺經濟完成專項整改,提升常態化監管水平,推出一批“綠燈”投資案例。監管的目的是為了促進平臺經濟更好地實現健康與繁榮發展,要支持平臺企業在引領發展、創造就業、國際競爭中大顯身手。
5、加大對民營經濟廣泛參與的制造業轉型升級和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支持力度。加大對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汽車、鋰電、儲能、自動駕駛、人工智能等行業的信貸、債券和股權融資的支持力度,培育我國新經濟、新技術、新產業。
6、支持民營房企三好生的合理融資需求,打通穩樓市的“最后一米”,有效防范化解優質房企風險,改善資產負債狀況,促使地產市場回歸常態并對接配套改革,打造具有健康發展長效機制的新發展模式。因城施策,優化調整偏緊的房地產行政性限購限貸,支持剛需和改善型需求的融資供給。發揮房地產支柱產業作用,需要依靠市場恢復和銷售順暢回款。
7、依法切實保護民營企業產權和企業家權益,保持政策的穩定性、連續性和可預期性,企業只有有長期的穩定預期和安全感、希望感,才會做長期投資。
8、考慮到優化防疫措施需要一個季度左右的調整期,以及全球經濟步入新一輪周期衰退會拖累我國外需,對明年上半年尤其一季度經濟形勢不宜過于樂觀,思想準備與措施方案應立足于一季度經濟形勢可能還比較嚴峻。建議盡快出臺一攬子大規模擴大內需的經濟復蘇規劃,一鼓作氣,化危為機,提振市場信心。適當超前的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有助于提升長期經濟潛在增長率,這是我國成功應對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重要經驗。建議可考慮的主要措施包括:把2023年經濟增速引導性目標設為5.5%以上,傳遞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力拼經濟發展的重大信號,調動各地方積極性;提高赤字率,擴大地方專項債和特別國債的發行規模,重點支持新基建、新能源等大規模超前基礎設施建設;出臺針對中小企業稅費、利息、租金等負擔減免的一系列措施,休養生息;適當發放消費券,打通國民經濟循環堵點,積極幫助困難群眾度過暫時性難關;對于二孩和多孩家庭給予補貼,降低養育成本,等。
信心與向好預期比黃金更重要。如果采取一系列實質性有力舉措,將極大提振民營經濟主體信心,進而有力推動我國經濟重新步入復蘇軌道,提升市場活力,改善就業條件,增強國際競爭力,再現萬馬奔騰的蓬勃發展氣象。
作者:賈康、任澤平、梁建章、周海江、姚勁波、管清友、郭盛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