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正以一己之力,試圖改變汽車制造和車聯網的演進。
2019年5月份,華為成立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部門;2021年,華為與賽力斯汽車攜手,開創了智選車業務合作先河。憑借華為的設計和HarmonyOS智能座艙,賽力斯成為造車新勢力中的“弄潮兒”。
繼賽力斯后,近日,以“工程師文化”著稱的奇瑞也選擇與華為聯手,推出了全新高端品牌車型智界S7,在開啟預售后僅一周,預訂單便超過了3萬臺。也正因如此,在賦能整車制造之外,華為智選車新生態“鴻蒙智行”的發布,吸引了各界更多關注。
事實上,鴻蒙智行發布既伴隨著消費者的歡呼,也引起了部分友商的警惕。其中不僅有車企不愿“交出靈魂”的顧慮,或許也有余承東所謂的“看不起、看不懂,追不上”。
在筆者看來,汽車行業不應將華為智選車業務單純看作一種“競爭”模式,這一集聚華為及合作伙伴優勢資源,以實現生態賦能的探索,不僅已取得了階段性成功,或許還將催生更大的市場“蛋糕”,原因有三:
第一,從行業發展的角度,曾經的發動機、變速箱和底盤“老三樣”正在朝著智能座艙、智能駕駛、智能駕控“新三樣”加速演化。華為憑借在ICT領域30多年的經驗和龐大的用戶基本盤,輔以強大的OS操作系統和軟件系統,能形成從操作系統到硬件終端,再到軟件和消費終端一整套生態體系閉環,踐行“軟件定義汽車、比特定義瓦特”的智能汽車造車理念。這對于汽車行業來說,與其視其為對立與替代,不如稱之為重建或新生。
第二, 從賦能車企的角度,華為目前官宣了4家合作伙伴──賽力斯、奇瑞、北汽和江淮。上述車企雖然都擁有現代工業的龐大積累,以及現代化整車及零部件生產基地和產業鏈配套,但若想實現新競爭格局下的“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亟須補上最為關鍵的智能化拼圖。對此,華為可以從技術、渠道以及用戶運營等領域賦能車企,提升其終端體驗,進而以最低的資源代價實現最高的運轉效率,幫助促進及加速品牌躍遷,進而重塑汽車產業的價值鏈。
第三,從合作互贏的角度。汽車作為面向未來的全新移動終端,產業融合是大勢所趨,車企們的“單打獨斗”,最終很容易讓行業內形成大大小小的“信息孤島”。業內呼吁的跨界融合,應是從底層邏輯上打通汽車與所屬生態的“鏈接”,使其具有媒介和交互屬性。鴻蒙智行的推出,不僅能為進入智能化深水區的車企賦能“新三樣”,還能為車企構建多終端智能互聯生態體系,持續優化迭代智能駕駛算法和場景策略,平衡用戶體驗的基礎一致性和個性化,有助于解決品牌高端化與產品差異化的問題。(龔夢澤)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