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廣州2月17日電??題:打印“生命”——從廣州一家企業看國產高性能醫療器械如何“闖關”
新華社記者周穎、周自揚
你是否想過有一天,我們的腦膜可以被3D打印出來,再植入體內?
這看似不可思議的事,科技已將它變為現實。近日,記者來到位于廣州開發區的一家醫療器械企業——廣州邁普再生醫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一探究竟。
“3D打印,打出一個無限可能的未來”
“3D打印,打出一個無限可能的未來。”公司展廳內的一面墻上,寫著這樣一句話。
跟隨企業的研發工程師鄧坤學,記者走進人工硬腦膜潔凈生產車間,只見幾百平方米的車間內,十余臺人工硬腦膜增材制造設備陳列其中。
每臺設備有一個管子一樣的部件,鑲嵌著十來個針頭,每個針頭噴射出無數納米纖維,在收集裝置上逐層堆積,形成白色薄膜狀的三維仿生結構人工腦膜產品。
“薄薄一張硬腦膜產品,如何仿生人體的腦膜?”面對記者的疑惑,鄧坤學說,看起來薄薄一片,實際上它由上萬層納米纖維膜堆積而成。這種納米纖維構成的方式結構和人體自身腦膜組織微觀結構高度相似。
圖為邁普醫學研發工程師在開展實驗。(受訪者供圖)
醫療器械是生物醫藥行業的一顆明珠,也是科技創新的代名詞,往往與“高精尖”聯系在一起,屬于知識、技術、資金密集的戰略性新興產業。
與西方歷經上百年積累的醫療器械巨頭相比,成立于2008年的邁普醫學尚屬行業新秀,但在基于生物增材制造技術(俗稱“生物3D打印”)的植入醫療器械新賽道,企業憑借將原始創新成果產業化,實現在這一領域的“逆襲”。
創業艱難,但國內的市場和政策讓他有信心
歐盟CE認證、中國專利銀獎、國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行走在邁普醫學的展廳內,記者看到一張張獲獎證書、認證榮譽,旁邊陳列著各式產品和栩栩如生的大腦模型、心臟模型等,展現出企業的技術積淀和實力。
在這里,記者見到了公司董事長、“80后”創始人袁玉宇。他戴著眼鏡、十分沉穩,臉龐年輕,發間卻已見不少白發?;貞浧饎摌I的艱辛,他說,這是一個從“0”到“1”的過程,“沒有標準、更沒有可對標的范例可言”。
圖為袁玉宇在介紹公司情況。新華社發
看好國內再生醫學行業的發展,2008年,在美國攻讀完生物工程博士學位的袁玉宇選擇回國創業。當時,國內再生醫學領域尚屬空白。
“做醫療器械行業,要耐得住寂寞。一個產品從立項、動物實驗、臨床試驗,到拿到注冊證上市,需要5到8年時間。技術過硬是基礎,但沒有點兒情懷,也很難堅守下去?!痹裼钫f。
他告訴記者,創業時,他們要做的產品是全新的,生產設備更是沒有現成的。剛開始,團隊十幾個人沒日沒夜泡實驗室,研發生產設備、琢磨產品,“很多時候走出實驗室都已是凌晨”。
袁玉宇還記得,曾經整整3年,他和團隊沒有賣出一件產品,沒賺到一分錢。幸好當時廣州開發區向公司提供了辦公場地并免去3年租金。同時,國家對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政策資助,幫助團隊闖過了難關。
從28歲開始創業,到如今42歲,歲月將袁玉宇烏黑的頭發“染”得灰白。他笑稱:“感覺自己還是個年輕人,怎么頭發快白完了?!眲摌I雖然艱難,但在他看來,國內的市場條件、政策環境、創業環境等讓他有信心和底氣選擇堅守。
“我們有條件、也有能力去做國產的高性能醫療器械品牌”
在參觀時,袁玉宇向記者分享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個40多歲的男子因交通事故導致顱腦損傷。醫生借助邁普醫學設計生產的顱頜面修補材料,將其置于顱骨缺損處,幫助患者實現顱骨塑形,恢復健康。
“中國14億多人口,醫療器械市場需求太大了。然而目前大部分醫療器械,尤其是高性能醫療器械被國際巨頭壟斷。過去,技術、人才支撐等方面我們和國外確實有差距?,F在,我們有條件、也有能力去做國產的高性能醫療器械品牌?!痹裼钫f。
創業多年,袁玉宇感慨,創新成果的產業化轉化是企業發展的關鍵一步,有利的政策環境,極大地加速了這一進程。
圖為邁普醫學產品生產場景。(受訪者供圖)
他舉例說,此前國內醫療手術用的可吸收纖絲型止血紗,基本被國外企業壟斷。邁普醫學布局大神經外科產品線,歷經8年研發出可吸收再生氧化纖維素止血產品。國家藥監局專門組織專家,對這款創新產品進行審評,并確定相關標準,為產品和將來國產同類產品入市確定了規則。這極大地鼓勵了企業創新的積極性。
經過十多年的不懈努力,企業不僅研發出人工硬腦(脊)膜補片、顱頜面修補系統等植入醫療器械產品,還開發出多個先進制造技術平臺,向口腔科、普通外科、大止血等領域拓展。
面對未來,袁玉宇充滿信心?!叭ツ晡覀児旧鲜?#xff0c;企業發展邁上新臺階。再過幾個月,我們準備搬到新的總部大樓去,到時研發空間將擴充到上萬平方米,產能還將繼續擴大。歡迎你再來我們企業參觀,感受新氣象。”他笑著向記者發出邀請。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