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8月份以來,短短幾天已有9家上市公司發布公告稱收到監管函。這些公司被出具監管函的原因分為三大類:過往業績預報不準確或調整業績數據、在互動平臺等場所發布引發股價異動的信息、股東或董監高有違規行為。
對此,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的律師和財務人士介紹,要關注監管函背后透露的財務信息變化的原因,以及是否有信息披露違規行為的出現。
上海明倫律師事務所王智斌律師告訴《證券日報》記者,“今年以來,有多家上市公司收到監管函,和之前的業績預報‘失準’、調整業績數據等事項有關,在投資者反饋中,也有部分投資者因此擬對公司提起訴訟要求賠償。”
南華儀器8月2日發布公告稱公司收到監管函,監管函顯示,公司此前披露的2022年年度業績預告稱,預計2022年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虧損250萬元至350萬元。4月12日,公司披露了2022年業績預告修正公告,將2022年預計凈利潤修正為虧損3000萬元至3500萬元。4月15日,公司披露的年報顯示,2022年經審計的凈利潤虧損3313萬元。公司2022年業績預告披露的預計凈利潤與2022年經審計的凈利潤差異較大。
8月3日,ST數源發布公告稱收到深圳證券交易所的監管函,監管函提及,4月28日披露的《關于前期會計差錯更正的公告》,公司對貿易業務由總額法調整為凈額法核算,對2022年一季度報告、2022年半年度報告以及2022年三季度報告財務數據進行會計差錯更正,2022年一季度營業收入和營業成本同時調減4.4億元,2022年半年度營業收入和營業成本同時調減8.04億元,2022第三季度營業收入和營業成本同時調減11.99億元。
透鏡咨詢創始人況玉清對《證券日報》記者介紹,理論上總額法和凈額法兩種方法記賬,最后的利潤或虧損是一樣的,因為要同時調減等額的收入和成本。通常情況下,企業將總額法轉變為凈額法核算財務,可能是調整了業務模式,想減緩風險。
查閱ST數源當時的公告可知,對會計差錯進行更正,是公司按照有關規定,為了規范貿易業務會計處理,因此對2022年一季度報告、2022年半年度報告以及2022年三季度報告中相關項目及經營數據進行更正。在此前的公告中,ST數源稱,根據相關規定,公司對會計差錯進行更正。更正后,不會導致公司已披露的相關年度報表出現盈虧性質的改變。
不過,有不愿意具名的財務人士告訴《證券日報》記者,要警惕變更重要財務數據的現象。“在過往的實踐中,一些公司財務造假,由總額法改成凈額法核算之后,可以降低造假的賬面金額,從而降低責任風險。不過,發生變化的企業具體是什么情況,還要結合更多的信息才能判斷屬性。”
需要注意的是,對于部分公司而言,監管函帶來的影響仍將延續。王智斌告訴記者,監管函具有警告、約束等作用,是為了確保企業和相關主體遵守法律法規的要求、合規經營、嚴格履行信披義務的一種監管方式。“上市公司和相關主體收到監管函后,應該采取積極措施補救,對于監管函提到的事項,如果有待解決事項,應該給出具體的解決方案。”(本報記者 桂小筍)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