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部分信托產品逾期兌付情況發生后,上市公司購買信托理財產品的積極性如何?
《證券日報》記者根據東方財富Choice數據梳理發現,2023年第三季度,共有18家上市公司認購信托理財產品,環比下降30.77%;購買信托產品達39款,認購次數達到47次,環比下降36.49%。期內認購金額總計18.41億元,環比下降55.68%。
對此,用益信托研究員喻智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主要是用閑置資金,對安全性和流動性要求相對較高。因此,在信托投資領域的占比并不高。隨著信托行業轉型逐漸深入,非標信托產品被壓降,信托相對于其他理財產品的優勢在減弱,上市公司認購信托理財產品的興趣大概率逐漸減弱。
“當前來看,上市公司購買信托理財產品的意愿趨弱。”普益標準研究員何雨芮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信托行業風險仍在出清過程中,基于收益角度考量,上市公司可能將資金投向其他領域。在此背景下,相關公司購買信托理財產品的意愿進一步走低。”
喻智表示,目前上市公司的信托理財風險主要集中在存量非標產品方面,房地產、工商企業領域的信用風險是主要風險。
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院長田利輝表示,當前上市公司購買信托理財產品的趨勢由投向地產轉向證券、債券等標準化資產,市場規模不斷擴大,參與信托的深度和規模有所控制。
根據東方財富Choice數據顯示,分季度來看,2023年前三季度,認購信托理財產品的上市公司分別為33家、26家、18家;涉及認購總金額分別為38.96億元、41.54億元、18.41億元。
對于仍處在風險出清過程中的信托行業,應如何恢復市場信心?
何雨芮表示,首先,信托公司應對高風險行業的資產配置持審慎態度。其次,強化多元資產配置能力,分散風險,避免過度依賴某一行業。第三,信托公司應加強與投資者的溝通,不斷增強廣大投資人的信心。
田利輝認為,當前階段,信托公司可以從提高信息披露透明度、加強風險管理、提升投資研究能力、提升服務質量、加強監管合規、加強行業自律等方面著手,發揮特色優勢、開展有效創新等舉措來重振市場信心,提高行業的信任度和認可度,促進信托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長遠來看,隨著市場對于信托理財業務的深度認識和規范管理,信托行業的風險抵御能力不斷增強,上市公司購買信托理財的趨勢或許會逐步樂觀起來。”田利輝表示。(本報記者 張 安)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