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開市兩年集聚229家上市公司(引題)
北交所加速賦能中小企業創新(主題)
今天,北交所開市整整兩周年。兩年來,北交所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截至目前上市公司已達229家,總市值超2800億元。
專精特新集聚,創新成色十足,伴隨著一系列關鍵制度的突破,北交所的市場功能日漸完善,市場生態持續優化。作為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的主陣地,北交所改革“試驗田”作用持續發揮,加速為中小企業創新賦能。
聚焦創新 專精特新企業多
兩年前,伴隨著上市鐘聲的敲響,穎泰生物成為北交所首批公司之一。這家位于昌平區生命園路27號的農化產品供應商,伴隨著北交所發展而不斷成長壯大。
“登陸北交所對我們的發展有里程碑式的意義。”穎泰生物董秘、副總裁劉曉亮感慨地說,上市不僅幫公司打開融資新局面,而且在監管機構指引下,公司治理結構不斷完善。此外,公司近年來不斷加大研發投入,開發20多個連續化工藝平臺技術,提高了工藝生產的安全性和生產效率。
上市公司是資本市場的基石。像穎泰生物這樣在北交所上市的創新型中小企業,截至11月14日已達229家,總市值超過2800億元。統計顯示,北交所上市公司里中小企業占比81%,民營企業占比88%。從業績看,上市公司經營整體穩健,三季度報告顯示,近9成公司實現盈利。
再看科技屬性,北交所高新技術企業占比91%,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占比近五成,8家公司還被評選為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另一組數據也能顯示出北交所企業的創新成色:平均研發強度4.46%,是規模以上企業平均水平的3倍;平均每家擁有19項有效發明專利,是全國高新技術企業平均水平的2.24倍。
“這些專精特新企業集中在生命周期的成長期階段,具有研發投入很高的特點。”開源證券北交所研究中心總經理諸海濱認為,北交所目前已成為上市的專精特新“小巨人”聚集地。未來,隨著這些成長期的“小巨人”突破技術瓶頸和產能瓶頸,將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錯位發展 優化市場新生態
中小企業是極具活力的創新主體。北交所定位于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的主陣地,與滬深交易所的科創板、創業板形成錯位發展格局。開市兩年,北交所市場功能逐步提升,引導著更多金融資源向科技創新、先進制造、綠色發展和中小微企業聚焦。
統計顯示,229家北交所上市公司公開發行累計融資超470億元,平均每家融資2億元左右,普惠金融的特色十分突出。上市公司募集資金八成以上投向了先進制造、數字經濟、綠色低碳等領域。北交所可謂幫助企業“快速融、解急需,按需融、辦大事”。
北交所與新三板一體化發展,經過兩年探索,一套全鏈條服務中小企業的市場體系日漸完善。數據顯示,2022年新三板新增掛牌公司數量同比增加三倍,定向發行融資金額同比增加12.5%。
股票市場之外,北交所債券市場也實現平穩起步,進一步補齊了交易所基礎功能“短板”。2022年,北交所以政府債券為突破口,國債和地方政府債實現常態化發行,截至11月14日累計發行國債、地方政府債券4.25萬億元,助力政府債券擴投資、促消費、穩就業等功能發揮。就在上月,北交所信用債業務也已上線。
制度創新 激發市場新活力
精準、普惠,適配中小企業發展需要,如今,北交所已形成一套服務中小企業的特色制度體系。今年9月1日,證監會發布《關于高質量建設北京證券交易所的意見》(即北交所“深改19條”),全方位推出一攬子改革創新舉措。
制度創新正在進一步激發出市場活力。比如,通過允許科創板投資者直接參與北交所投資等方式,將進一步擴大投資者隊伍,為市場引入更多增量資金。記者從北交所了解到,“深改19條”落地以來,投資者新增開戶已有60萬戶,合格投資者總數達617萬戶。
吸引更多優質企業到北交所上市,實現高質量擴容也是交易所的當務之急。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院長田利輝表示,作為一個新成長的板塊,北交所較其他市場應加大發行上市,加快擴容步伐,提升市場影響力。“展望未來,北交所要努力成為服務中小企業創新發展的標桿。”
北交所方面表示,未來將加強對專精特新企業,新科技、新賽道等領域企業的支持,著力引進一批創新成色足、成長性強、投資者認可的優質標的。根據“深改19條”,立足落實國家戰略部署、支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允許符合條件的企業首次公開發行(IPO)并在北交所上市。據了解,這一制度安排將加快推出。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