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年以來,上市公司回購潮仍在延續。與以往不同,“注銷式回購”增多漸成新趨勢。Choice數據顯示,1月1日至11日,A股已有37家上市公司發布回購預案或提議,其中,回購股份用于注銷的上市公司合計有14家,占比近四成。
業內人士表示,與回購股份用于員工持股計劃或股權激勵不同,“注銷式回購”不僅能夠減少公司在二級市場流通的股本,也能幫助公司在凈資產不變的情況下提升每股收益,更能夠向市場傳遞出上市公司的信心——“我們的內在價值被低估了”。
“注銷式回購”持續增加
近段時間以來,以注銷為目的的回購占比逐漸提升。一部分上市公司將回購股份予以全部注銷;還有一部分上市公司主動變更回購用途,將尚未用于員工持股計劃或股權激勵的回購股份變更為注銷。
1月8日,天富能源公告稱,擬以集中競價交易方式回購股份,回購金額不低于2000萬元且不超3000萬元,回購股份將全部予以注銷并減少公司注冊資本。
1月9日,華泰證券公告表示,公司將于1月10日注銷存放于公司回購專用證券賬戶的4527.85萬股,注銷完成后,公司股份總數將由90.75億股變更為90.29億股。同日,智能自控公告稱,公司回購方案中回購股份剩余3.79萬股尚未用于員工持股計劃或股權激勵,且三年持有期限即將屆滿,故擬將回購方案剩余的3.79萬股回購股份(占公司總股本的0.0107%)進行注銷,并相應減少公司注冊資本。
1月以來,還有南山鋁業、養元飲品、上汽集團等多家上市公司先后發布了擬注銷回購股份或披露注銷回購股份實施進度的公告。
開源證券副總裁、研究所所長孫金鉅分析稱,“注銷式回購”的邏輯是回購股份注銷后減少了總股本,在當期利潤既定的情況下,每股收益隨之提高,無形中提升了上市公司的“含金量”。
他表示,“注銷式回購”的機制有必要在A股市場形成機制化和常態化,既能提振市場信心,又能回報投資者,還能促使上市公司提升經營能力,最終實現“市場—上市公司—投資者”的正向循環。
回購規模仍有上升空間
當前,A股公司總體的注銷式回購占比仍偏低、力度偏弱。受訪人士認為,未來A股上市公司回購規模、注銷式回購的占比還有進一步上升的空間。
川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所所長陳靂表示:“對比海外市場,A股‘注銷式回購’空間比較大,因為目前上市公司回購主要是為了員工股權激勵或是一般市值管理,回購注銷比例占比較小,但考慮到‘注銷式回購’可以讓每股對應凈資產值上升,未來股票回購注銷權重占比將有所增加。”
孫金鉅說,2023年滬深北交易所共有1445家公司實施了回購,其中以注銷為目的的回購案例為738家。雖然注銷式回購的絕對數量和占比相比2022年明顯增多,但是A股市場注銷式回購的平均注銷金額仍有較大提升空間。
雖然回購并注銷對于股價低于凈資產值的公司來說具有很強的股價支持力度,但也并非所有的公司都適合。陳靂表示,是否選擇“注銷式回購”更多還是要取決于行業和上市公司本身經營狀況,也需要建立在相應配套政策措施不斷完善的基礎上,只有在這樣的條件下才能保證整個市場的公平、公開、公正運行。
市場底部不斷夯實
在機構人士看來,在市場低迷時出現大規模回購,能較大程度上提振投資者信心,推動市場逐步走出底部。
華福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燕翔認為,通過復盤A股整體回購發展歷程,并結合整體市場行情可知,回購相關政策調整時點多見于市場底部時期,“回購潮”出現往往昭示“市場底”的到來。回購讓上市公司直接承接一部分拋壓盤,從而向市場釋放積極信號。更重要的是,行業龍頭公司的回購行為有望起到標桿和引領作用,帶動更多的上市公司加入回購增持隊伍。
星圖金融研究院研究員武澤偉表示,增持、回購高峰往往與市場底部相重合,主要是因為上市公司大股東、管理層對于公司真實價值的理解更為深刻,往往傾向于在股價被低估時開展回購。A股自開年以來表現不振,此時大股東和管理層增持和回購,能有效地向市場傳達對于公司發展前景的信心和投資價值的認可,有利于穩定市場信心。
也有專家認為,回購可能會在短期內對修復市場信心、提振股價有一定正面作用。但是長期來看,上市公司只有以提升經營業績、內在價值為根本,才能最終促進股票價格向長期合理價值回歸。(記者 孫越)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