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來,上海吸引外資實現跨越式發展,外資企業不僅在上海分享了中國經濟發展的紅利,也見證了日新月異的巨大變化。上海現有外商投資企業約6萬家,累計認定跨國公司地區總部767家,是中國內地跨國公司地區總部機構最集中的城市。即便在今年的疫情期間,也擋不住外資加碼上海、扎根中國的步伐。昨天,記者采訪了多位外資企業掌門人,他們紛紛表示,將深度融入上海的新發展格局,實現企業更大發展。
疫情擋不住外資加碼上海
“中國是科思創最大的單一市場,上海是我們的家。”科思創大中華區首席財務官程潔說,截至2019年底,科思創在中國投資總額已經超過36億歐元,并在今年成為第一家經上海市認定的跨國公司事業部全球總部,反映了科思創對上海及中國市場的堅定信心。“我們希望以此為起點,積極打造集投資、管理、經營和研發于一體的多功能復合型的綜合型總部,并不斷對其賦能。”
貝加萊在1996年進入中國,是第一家把大中華區總部設立在上海的人工智能企業,產品涵蓋智能控制器、驅動系統、機器人等。貝加萊工業自動化(中國)有限公司總裁肖維榮告訴記者,隨著中國制造面向高端轉型,走向“中國創造”,貝加萊在華發展的機遇更大了,即便在疫情之下,今年中國業務也取得了25%的增長。他說,中國已經是貝加萊全球第二大市場,這使得總部正在制定本土化戰略,以加強對本土市場的響應能力。“從本土化研發到正在研究推動的本土化生產,貝加萊中國的本土化進程在2020年已經啟動前期準備工作,隨著中國在全球疫情中的作用凸顯,這一進程也會加快。”
聯合利華今年年中宣布在上海的研發中心內新開設人工智能創新中心,以更快速度開發出中國消費者喜愛的潮流產品。聯合利華相關負責人說,疫情沒有改變聯合利華對中國市場和經濟的看好,中國區上半年實現了穩定增長,有信心2020年全年業績增長能夠達到跟往年一樣的水平。
能級再提升 創新再加速
服務“十四五”新發展格局,上海正加快打造國內大循環的中心節點、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鏈接。而在這篇大文章中,外資企業也是國際國內雙循環“能量交換”的重要力量,其創新能級的不斷提升,將助力上海進一步融入世界經濟體系。
上個月,上汽大眾新能源汽車工廠迎來首臺全工藝樣車下線。上汽大眾汽車有限公司生產與產品管理執行副總經理舒瑞德說,接下來,上汽大眾還將有不少“大動作”,未來5年,上汽大眾預計將投資150億元,用于生產、研發等環節,“尤其是智能網聯以及新能源方面的研發”。
“我們正通過加強研發能力建設和人才培養,加速科技成果涌現并積極向生產力轉化,從而支持上海的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助力上海加快打造原始創新策源地。”霍尼韋爾中國總裁張宇峰說,中國研發中心已成為霍尼韋爾全球最活躍的研發基地。自2006年以來到2019年年底,累計創造產出了1364項專利和專利申請。
2018年10月,西門子醫療宣布投資30億元人民幣新建實驗室診斷工廠。上海將成為西門子醫療影像診斷與實驗室診斷產品生產的綜合性創新基地,預計年產量為10億個生化免疫測試量。西門子醫療亞太區總裁陶琳表示,新工廠將在2022年實現先進技術的本地開發和融合應用。
思愛普是歐洲最大的企業管理、商務解決方案和云供應商,思愛普全球高級副總裁、全球研發網絡總裁柯曼,同時也是中國德國商會上海董事會主席。他表示,上海是中國的創新基地,工業4.0為中德企業之間的合作帶來全新契機,雙方將在數字化等方面聯合創新。
優良營商環境帶來“強磁力”
上海擁有優良的營商環境和政府對外企發展的大力支持。世界銀行營商環境測評顯示,上海營商環境的競爭力已進入國際先進行列,形成吸引外資的“強磁力”。
今年9月,市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上海市外商投資條例》,于11月1日起正式實施。作為外商投資法實施后地方人大出臺的首部外商投資條例,《條例》堅持高水平開放與高質量引資,注重對外商投資的促進、保護和服務,強調外資全生命周期的服務與保障。
當前上海正加快深化金融改革開放,友邦因此收獲滿滿。今年8月18日,友邦人壽保險有限公司正式獲得營業執照,成為中國內地首家外資獨資人身保險公司。友邦人壽保險有限公司首席客戶官姜利民告訴記者,這次升級對友邦意義重大。“成為獨立法人后,友邦可以面向全中國開展業務。今年10月份,我們就拿到了中國銀保監會允許我們在四川籌建分公司的批復。另一方面,則是質的提升,這意味著我們有了自己獨立的董事會、監事會、管理層,公司治理結構更加完善,還能擴大規模降低運營成本。”
標致雪鐵龍集團副總裁尼古拉表示,今年以來,上海相繼出臺促進投資的各項舉措,用更開放的懷抱迎接全球企業,而在疫情期間,各級政府也非常關心企業復工復產的情況,每天都來溝通和了解企業需求,并協調解決。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