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一系列重要論述,為我們進一步深化對工匠精神的認識提供了根本遵循。深刻認識工匠及工匠精神的重要理論與實踐意義,對于大力弘揚工匠精神,建設一支重知識、善技能、創新型的產業大軍,具有重大意義。?
工匠
工匠的出現幾乎與人類的歷史一樣久遠。習近平總書記說:“人類是勞動創造的,社會是勞動創造的。”勞動創造人類,恩格斯指出,“真正的勞動……是從制造工具開始的”。制造工具最初是將自然之物通過人類的加工使其成為能夠打獵或捕魚的工具,將自然的石塊、動物骨頭等加工成工具,就是最初的手工藝,這使得前人邁出了人猿相揖別的關鍵一步。因而手工藝勞動在起源意義上就是創造人類的勞動。手工藝勞動在起源意義上與人類的出現內在關聯,同時其持續地創造著人類的生活。手工藝勞動不僅創造物質財富,而且創造美的享受。手工藝勞動從創造人類生活不可或缺的工具發展到滿足人類對美的需求,從磨制石器到制作玉器,大大豐富了人類的生活。如陶工所制作的陶器,從簡單粗陋到不斷精致化,使得陶器不僅具有實用價值,同時也具有美的欣賞價值。
在中國傳統文化語境中,工匠是對所有手工藝(技藝)人,如木匠、鐵匠、銅匠等的稱呼。荀子說:“人積耨耕而為農夫,積斫削而為工匠。”長期從事農業生產的人為農夫,長期使用斧頭等工具的人為工匠。自古以來,任何一個從事工藝勞動的工匠,都是以其畢生精力獻身于這一工藝領域的。換言之,工匠就是從小學徒而終身從事某種匠工的人,如鐵匠、銅匠、建筑泥瓦匠等。早在春秋戰國時期,除農業之外的各種手工藝工匠已經形成規模,稱為“百工”。這些工匠能夠“審曲面勢,以飭五材,以辨民器”。隨著工業化時代的到來,現代工藝已經從手工藝發展到機械技術工藝和智能技術工藝。技藝水平的發展也標志著人類文明的進步。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工藝制造大國,無數行業工匠的創造,是燦爛的中華文明的標識。在我國的工藝文化歷史上,產生過魯班、李春、李冰、沈括這樣的世界級工匠大師,還有遍及各種工藝領域里像庖丁那樣手藝出神入化的普通工匠。
進入現代工業社會,伴隨手工藝向機械技藝以及智能技藝轉換,傳統手工工匠似乎遠離了人們的生活,但工匠并不是消失了,而是以新的面貌出現了,即現代工業領域里的新型工匠,機械技術工匠和智能技術工匠。我國要成為世界范圍內的制造強國,面臨著從制造大國向智造大國的升級轉換,對技能的要求直接影響到工業水準和制造水準的提升,因而更需要將中國傳統文化中所深蘊的工匠文化在新時代條件下發揚光大。
工匠精神
千百年來技藝工匠的勞動實踐即其生產的物質文明成果遍布人類生活以及審美的各個方面,同時在精神文明層面形成了以工匠精神為核心的工匠文化。工匠精神有著十分豐富的內涵:
工匠精神首先是一種勞動精神。人民創造歷史從根本上看是勞動創造歷史。人類在改造自然的偉大斗爭中,不斷認識自然的客觀規律,通過在勞動實踐中不斷積累實踐經驗與技能,從而推動歷史進步和創造更為豐富的社會財富。中國夢的實現,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的滿足,都需要廣大勞動人民的勞動創造。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用辛勤勞動創造中國人民的美好生活、創造中華民族的美好未來。”人民在創造歷史的同時,也在創造自我。通過勞動實現自我價值或人生價值是工匠精神的本質內涵。勞動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根本,同時也為個人提供了實現人生價值的舞臺和空間。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勞動是財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人世間的美好夢想,只有通過誠實勞動才能實現;發展中的各種難題,只有通過誠實勞動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輝煌,只有通過誠實勞動才能鑄就。”一個人只有通過誠實勞動,才可為社會創造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才可得到他人和社會的認可與褒獎。與此同時,實現自我人生價值目標而產生的幸福感和愉悅感,會進一步激發勞動者的創造激情,從而為社會和他人創造更為豐富的財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切勞動者,只要肯學肯干肯鉆研,練就一身真本領,掌握一手好技術,就能立足崗位成長成才,就都能在勞動中發現廣闊的天地,在勞動中體現價值、展現風采、感受快樂。”工匠精神首先就是熱愛勞動、專注勞動、以勞動為榮的精神。在勞動中體驗和升華人生意義與價值,是工匠精神的題中應有之義。
工匠精神是對職業勞動的奉獻精神。幾千年來從事技藝勞動的各種工匠,其社會地位并不高,然而,千百年來工匠以業維生,并以技藝為立身之本,無私地奉獻自己的全部心血,提高和完善自己的技藝,創造了燦爛的工匠文化。工匠精神就是干一行愛一行,在干中增長技藝與才能。發揚工匠精神,就要提高我們的愛崗敬業精神,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勞動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任何一份職業都很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光榮,在平凡的崗位干出不平凡的業績,就是工匠精神的體現。無論是三峽大壩、高鐵動車,還是航天飛船,都凝結著現代工匠的心血和智慧。
工匠精神是一絲不茍、精益求精的精神。重細節、追求完美是工匠精神的關鍵要素。幾千年來,我國古代工匠制造了無數精美的工藝美術品,如歷代精美陶瓷以及玉器。這些精美的工藝品是古代工匠智慧的結晶,同時也是中國工匠對細節完美追求的體現。現代機械工業尤其是智能工業對細節和精度有著十分嚴格的要求,細節和精度決定成敗。對細節與精確度的把握,是長期工藝實踐和訓練的結果,通過訓練培養成為習慣氣質、成為品格,就能從心所欲不逾矩。“功夫”一詞,不僅指的是武功,而且也是指各種工匠所應具有的習慣性能力。功夫是長期苦練得來的。不下一定的苦功,不可能出細活。工匠從細處見大,在細節上沒有終點。2015年,中央電視臺播出《大國工匠》紀錄片,講述了24位大國工匠的動人故事。這些大國工匠令人感動的地方之一,就是他們對精度的要求。如彭祥華,能夠把裝填爆破藥量的呈送控制在遠遠小于規定的最小誤差之內;高鳳林,我國火箭發動機焊接第一人,能把焊接誤差控制在0.16毫米之內,并且將焊接停留時間從0.1秒縮短到0.01秒;胡雙錢,中國大飛機項目的技師,僅憑他的雙手和傳統鐵鉆床就可產生出高精度的零部件,等等。無數動人的故事告訴人們,我國作為制造大國,弘揚工匠精神、培育大國工匠是提升我國制造品質與水平的重要環節。
工匠精神的核心要素是創新精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一個民族的創新離不開技藝的創新。在現代工業條件下,對于工匠技藝的要求已經不僅僅是像傳統工匠那樣,只是從師傅那里學得技藝從而能夠保持和發揚祖傳工藝技法。實際上,傳統工藝也是在傳承與創新中得到發展的,我們要將傳承與創新統一起來,在傳承的前提下追求創新。現代機械制造尤其是現代智能制造,對技藝提出了越來越高的難度和精度要求,不僅要有嫻熟的技能,而且要求技術創新。每一個產品的開發,每一項技術的革新,每一道工藝的更新,都需要有工匠的創新技藝參與其中。《大國工匠》紀錄片中的那些卓越工匠,不僅具有高超的技藝,而且具有強烈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高鳳林在他所參與攻關的多項重大項目中,不斷改進工藝措施,不斷創造新工藝,不斷攻克一個個難關,從而達到世界第一的水準。創新能力,不是對以往工藝墨守成規,而是對現有的生產技藝的大膽革新,給行業技藝帶來突破性貢獻,促進生產技藝水平提升,推動社會經濟發展。
?工匠精神的本質:道技合一,追求卓越
中國哲學對工匠精神有著深刻的認知:道技合一或“匠工蘊道”。在《莊子》的多篇文章中,表達了對工匠精神的本質看法。《莊子》以庖丁解牛、匠石運斧、老漢粘蟬等生動事例告訴人們,古代匠人的技藝能夠達到鬼斧神工的至高境界,即所謂“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庖丁以19年解牛數千之功力,技法能夠以神遇而不以目視,達到“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的境地,足以見得,古代工匠精神既是實踐的積淀,同時又是內心對道的追求的展現。“道”是中國哲學的最高概念,其意蘊著天地與人間社會的規律或準則(天道、人道等)。在道家看來,道既是思維所能把握的最高概念,同時也是萬物存在之理。萬物的本性都是道的體現,匠工蘊道,這個道,是技藝之道,同時也是得天理之道。莊子以庖丁嫻熟技藝、游刃有余的技藝來表明,庖丁對勞動對象的自然機理純熟于心,并化為精神生命之道。而在庖丁的精神境界里,則深蘊著對道的追求和把握,同時也將這種追求和把握與技藝的完善結合在一起,從而達到鬼斧神工的境界。當代大國工匠高鳳林、張冬偉、顧秋亮等,其技藝達到臻于完美的境界,都是通過刻苦訓練和反復實踐,從而達到對其勞動對象的自然機理之道的深刻把握。
從根本上說,工匠精神是一種倫理德性精神。就德性論層面而言,人的一切行為發自內在品格。對完美的追求,精益求精以及持之以恒的探索創新,是內在德性的展現。從道德的觀點看,每個人都應當追求德性,過一種有德性的生活。德性論認為,在人們的現實生活中,我們可以找到德性行為者作為我們行為的典范。那么,什么樣的人可以充當這樣一種典范?在古希臘,蘇格拉底的回答是,工匠,并且只有像鐵匠、銅匠甚至修鞋匠那樣具有手工藝的人才真正具有德性。道技合一是德性品格的見證。在蘇格拉底看來,工藝制作是指向善的活動,一個人熟練地掌握了他所從事的技藝,也就能夠把這類事情做好,從而成為一個有德性的人。因而,做一個有德性的人,也就是像匠人那樣生活和工作。具備工匠精神的大國工匠堅守質量品質,一生打造精品,把產品的好壞看成自己人格和榮譽的象征,他們就是這樣具有優美德性、始終追求卓越的人。習近平總書記說:“勞動模范是勞動群眾的杰出代表,是最美的勞動者。勞動模范身上體現的‘愛崗敬業、爭創一流,艱苦奮斗、勇于創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獻’的勞模精神,是偉大時代精神的生動體現。”我們要以大國工匠和勞動模范為榜樣,做一個品德高尚而追求卓越的人,積極投身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事業中。
(作者:龔群,系山東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特聘教授)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