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網北京7月18日訊(記者 劉瀟瀟 韓肖)阿斯巴甜到底致不致癌?7月14日,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世界衛生組織(WHO)和糧食及農業組織(FAO)食品添加劑聯合專家委員會(JECFA)聯合發布了阿斯巴甜對健康影響的評估報告,將阿斯巴甜歸為可能對人類致癌之列(IARC 2B組)。同時,食品添加劑聯合專家委員會(JECFA)重申,阿斯巴甜每日允許攝入量為每公斤體重40毫克。有專家在接受中國經濟網記者采訪時曾表示,按照目前的法規要求,阿斯巴甜在合理范圍內可以被應用于食品加工。她建議,消費者無須過度恐慌,但同時不要過分依賴甜味劑飲料。
阿斯巴甜明確風險 更需合理使用
按照IARC的致癌物分類,1類屬于對人類有確認的致癌性。2A類、2B類分別屬于對人類很可能有致癌性、有可能對人類致癌。3類則屬于尚不能確定其是否對人體致癌。其中,消費者常見的酒精飲料、含煙草的檳榔嚼塊、中式咸魚等均屬于1類分組,紅肉和加工紅肉屬于2A類分組,咖啡、泡菜等屬于2B類分組。
中國經濟網記者查詢發現,根據《GB 2760-2014 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阿斯巴甜作為甜味劑可以在不同的食品中使用,以常見的無糖飲料為例,其在飲料中的最大使用量為0.6g/kg。按照JECFA的結論,假設沒有其他方面的食物攝入,一罐含有200或300毫克阿斯巴甜的軟飲料,一位體重70公斤的成人每天要飲用9-14罐以上才會超過每日允許攝入量。
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網站發文強調,聯合國糧農組織、世界衛生組織食品添加劑聯合專家委員會(JECFA)公布“維持阿斯巴甜原風險評估結論,按照目前劑量和范圍使用,不會對消費者產生健康危害”。
文章還指出,阿斯巴甜是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CAC)及中國、美國、歐盟、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日本、韓國等批準合法使用的食品添加劑。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聯合國家癌癥中心結合JECFA最新評估結果和我國居民消費情況進行安全性評估,阿斯巴甜按照我國現行標準規范使用可以保障安全。
有業內人士表示,對于消費者而言,IARC(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癥研究機構)的最終分類,明確了阿斯巴甜對食用人群健康的實際影響程度,便于消費者自我選擇。對于使用阿斯巴甜的食品企業來講,在明確了風險等級之后,同樣有助于企業根據自身生產需求繼續合理、合規使用阿斯巴甜。
天然甜味劑受捧 食品消費或迎新需求
近年來,各類以甜味劑代替蔗糖的食品不斷增多,很好地滿足了消費者“想吃怕胖”的消費需求。但值得注意的是,有關人工甜味劑和天然甜味劑孰優孰劣的爭論始終存在。數據顯示,2010 年至2020 年天然甜味劑的添加占比由 8.16%提升至 29.41%。有分析認為,雖然已有大量研究證明人工甜味劑的安全性,但有部分消費者仍認為天然甜味劑更加“綠色、天然、安全”,而此次有關“阿斯巴甜致癌”的討論,或將進一步助推此類需求的提升。
資料顯示,天然甜味劑一般從植物中提取,常用于食品工業的天然甜味劑包括甜菊糖苷、羅漢果甜苷以及糖醇類物質,如赤蘚糖醇、木糖醇、山梨糖醇、麥芽糖醇等。
中國經濟網記者注意到,已經有食品企業開始進行這方面的轉變和嘗試。元氣森林此前發布公告稱,全線產品均不含阿斯巴甜。奈雪的茶也表示,從去年底開始,自家全部產品都已經開始使用天然代糖“羅漢果糖”。在全社會關注減糖、降糖的氛圍下,甜味劑產業未來仍有巨大的成長想象空間,尤其在食品飲料領域,消費者對于甜味劑尤其是天然甜味劑的需求有望加速。
另外,從近期有關阿斯巴甜的報道中可以注意到,以可樂產品中的阿斯巴甜為例,一些國家對其已經禁用,但在國內市場則使用依舊。有媒體引用業內人士觀點指出,這些“國產可樂”即便符合中國現行的標準,但其生產商作為行業巨頭更應該主動擔負起引領行業高質量發展的要求,主動提供更優質、更健康的產品。
中國社會科學院食品藥品產業發展與監管研究中心主任張永建對中國經濟網記者表示,如今公眾的食品消費行為更加理性,特別是對健康的影響越來越重視,其行為表現之一是對食品的原料選擇和配料表展示的信息愈發關注,對于添加物質的類別、用途、來源等信息尤其在意,可以看到一些消費者也開始青睞于購買配料表更短、非必要添加物質更少的產品。對于食品企業而言,應該在保障產品安全的前提下,需要滿足消費者對健康需求的不斷增長,通過不斷創新生產技術,選擇更天然的原料和添加物質,努力讓配料表變得更短,適應和滿足不斷提升的健康消費需求。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