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次駛過張江園區、浦東機場,沿著兩港大道快速西行,一排排極富秩序感的標準化建筑很快便出現在視線范圍中。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灰白色調,在這里,凈白外立面的設計語言更顯統一,彩色玻璃面的點綴在熱烈的陽光中,流光溢彩,如夢似幻。
這片“隱匿于市”的上海東南端區域,便是臨港新片區;而這些酷似細胞排列的“有機”個體所孕育出的產業園,有一個悅耳的名字——生命藍灣——一顆面朝浩瀚東海冉冉升起的生物醫藥產業園“新星”。
謂其“新星”,生命藍灣是上海26個特色產業園區中最年輕的一個。一如字面含義,生命藍灣的核心使命在于,聚焦生物醫藥產業新格局,未來有望與張江南北呼應,推動上海生物醫藥產業揚帆。雖然還在起步階段,但生命藍灣從設立之初就將目光鎖定產業最頂端,瞄準精準診斷、精準藥物、精準手術及相關健康外延服務4個一級產業領域。
● 本報記者 喬翔
從“荒地”到“高地”
展廳中一串串形如分子式排列的核心產品代碼以及專利榮譽,在位于生命藍灣的君實生物臨港智能工廠藍、白兩大主色調以及簡約大氣的設計語言烘托下,未來感十足。
“我們在國內擁有兩個單克隆抗體生產基地,一個在蘇州吳江,另一個就在上海臨港。”君實生物上海臨港生產基地相關負責人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從張江藥谷一間300平方米實驗室走出來的君實生物,是最早入駐生命藍灣的生物醫藥企業之一。
據介紹,隨著公司一步步成長,為支撐未來發展,經過一系列考察,2014年君實生物的第一個生產基地在蘇州吳江動工。在吳江基地2016年建成后,隨著多款藥物研發獲批,其當時的產能已無法滿足未來生產需求。2016年底,考慮到產品線日益豐富且推進迅速,君實生物需要更大規模的產能支持,臨港生產基地順勢成立。
“早年在張江藥谷誕生了一批生物制藥研發型公司,當這些公司研發項目即將產業化的時候,大多會選擇撤離上海,選擇長三角環滬城市進行落地,而外遷最主要的因素無非是上海的成本較難負擔。”有專家向記者表示。
“上海是中國創新藥的研發高地,而臨港擁有上海不可多得的生產用地,加之招商人員的盡心介紹和解答,我們很心動。”上述君實生物負責人表示,“剛到臨港的時候,很多地方還是荒地,工作人員為我們介紹了園區的美好藍圖,哪里是優質廠房,哪里是生活配套。如今,這些曾經描述的美好藍圖迅速成為現實,給出的承諾也言出必行。”
“對藥企而言,過去研發、營銷兩端占據絕大部分附加值的現象已在政策導向下發生變化,特別是對高端制造的傾斜已逐步將價值鏈‘微笑曲線’拉平。”有行業人士認為,上海市政府打造生物醫藥“上海制造”品牌的決心和信心,使得很多生物醫藥企業不約而同地將目光聚焦上海,鎖定政策、服務精準匹配到產業鏈中的生命藍灣,在這里開啟新階段。
短短幾年時間,君實生物便完成了從項目土建到重要設備的安裝與驗證工作,獲得臨港新片區第一張藥品生產許可證。目前,公司臨港生產基地正承擔著多款商業化和臨床階段產品的大規模生產任務。
按照規劃,到2025年,生命藍灣將集聚100家左右行業高端企業。
高準入門檻之下,“年輕”的生命藍灣已聚集了一批生物醫藥細分領域的領軍企業:2021年,藥明康德旗下藥明生基新建的工藝研發和商業化生產中心正式投入運營;2022年,美敦力的科技產業基地正式落戶;2023年,邁科康生物創新疫苗轉產平臺項目在生命藍灣正式啟用;2024年,恒賽生物樹突細胞疫苗藥物產研項目在生命藍灣正式開工。
對于未來,受訪企業堅信,在這片浩瀚的醫藥海洋,航道越準—來自政府層面的精準規劃;動力越足—園區企業在產業層面不斷突破的信心;風浪越小—園區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和諧共生,這艘從生命藍灣遠行的醫藥巨輪,就會越早抵達向往的目的地。
想企業之所想
曾在海外生物醫藥行業浸潤多年的陳建新如今已是園區“老人”。多年前,他曾在朋友建議下來到臨港,其擔任首席執行官的臻格生物也在2017年將地址注冊在生命藍灣。
然而,彼時臨港新片區還未成立,以生命藍灣為核心承載的生物醫藥產業還是一片空白。吸引君實生物、臻格生物們的,究竟是什么?
對于這一問題,企業的回答首先是對產業園標準化廠房給出了高度評價:改建難度小、成本低、產業針對性強。
記者了解到,為了打造“拎包入住”的合理空間,園區廠房滿足發酵罐、潔凈室等各類生命科技產業設備的布置要求。不僅如此,園區還在人行、貨運出入口,生產廢水專用管網、配電設計等多個維度全力打造適應全新產業的空間載體,可以最大程度減少二次改造工程量,加快企業入駐速度。
想企業之所想,生命藍灣為生物醫藥企業提供了夢寐以求的優質軟硬件環境。2017年,君實生物臨港生產基地奠基,不僅獲得了上海市臨港地區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的立項支持,還受到市政府財政方面的大力支持。
駛上發展快車道的心瑋醫療同樣感觸很深。“記得2019年剛遷來的時候,園區對公司的支持十分到位,初期廠房是免租的,而且在廠房裝修、購買設備方面,園區都給了非常大的扶持。不僅如此,園區后續還為公司提供了持續的政策咨詢和指導。”心瑋醫療首席財務官張涵告訴記者。
有了優質的服務理念,一大批企業選擇在生命藍灣“滋養壯大”。但最終能否把企業留得住、留得久,仍需要園區在各個維度具備細致入微的考量。
基于生物醫藥產業投入大、風險高、回報周期長的特點,資本活水的持續灌溉至關重要。專家認為,積極發揮基金的產業促進及支撐作用,一方面將助力創新力量與優質資本的深層次整合以及更多生物醫藥創新成果在臨港孵化落地;另一方面有助于推動臨港生物醫藥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國際化”的方向蓬勃發展。
選擇臨港、相信生命藍灣未來前景的隊伍正愈發壯大。不論背后原因如何多樣,有一點可以明確的是,這里的集聚效應正在顯現,裂變之勢正在形成。
上下游集聚增效
“近兩年陸續又有多家生物醫藥企業落戶生命藍灣,這些企業當中有同行業中的優秀企業,也有產業鏈上下游的企業。”產業園內某醫藥企業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生命藍灣富有活力的產業發展生態圈已初具雛形,產業氛圍也越來越濃厚。
去年4月18日,邁科康生物在生命藍灣的創新疫苗轉產平臺項目正式啟用,開啟了研發成果向商業轉化的新征途。在邁科康生物董事長陳德祥看來,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紛紛聚集生命藍灣的這一過程,天然搭建起了生物醫藥行業“強大的朋友圈”。
受訪的多家企業認為,生命藍灣的產業鏈不僅廣而且全,落戶企業涵蓋了各個細分領域,可以滿足生物醫藥企業全生命周期所需的相關配套,形成良性的上下游協作聯動模式,有助于成果轉化和落地,讓企業可以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我們從來不是一家單打獨斗的企業,園區內幾家醫療器械公司之間時常會有來往。”談及產業鏈同級企業集聚時不可避免的競爭關系,張涵認為,對于絕大多數國內醫療器械企業而言,大家都有一個共識,對于增量市場的開拓訴求遠超存量市場,因此要不斷打磨內功參與全球競爭,無意義的低端競爭只會壓縮發展空間降低自身價值。
產業園區朋友圈式的合作共贏潛力無窮。行業人士分析表示,以CDMO業務為例,平臺企業既可以幫助研發生產一肩挑的初創企業降低重資產投入,又可以提供注冊、臨床等關鍵環節服務。當產業鏈上下游企業能夠最大程度減少空間約束、降低溝通成本時,這種良性互動會推動整個產業鏈的運轉效率持續優化。
準備驅車回程時,幾乎伴隨采訪全程的建筑工地轟鳴聲依舊響亮,仿佛在告訴生命藍灣的每一位參與者,這片未來之地,將有更多中國“智造”的創新藥、新器械,從這里走向世界。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