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貿試驗區十周年】
光明日報記者 吳春燕 唐一歌
自2015年設立以來,中國(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以下簡稱“廣東自貿試驗區”)已走過八年發展歷程。八年先行先試、大膽探索,廣東自貿試驗區充分發揮改革創新“試驗田”作用,打造了以開放促改革、以改革促發展的生動樣板,廣州南沙新區、深圳前海蛇口、珠海橫琴新區3大片區取得制度創新豐碩成果——
在南沙,“一件事”審批服務體系的構建,讓個人從出生到養老、企業從開辦到注銷的141項集成服務事項實現網上“一次辦”;
在前海,境外專業人才執業制度的不斷創新,讓港澳醫師、港澳稅務師等18類專業人士備案(登記)即可執業;
在橫琴,商事登記“跨境通辦、一地兩注”機制的建立,讓橫琴和澳門兩地的投資者只需要選擇一個地方即可通辦兩地注冊登記,3小時領取營業執照。
廣東自貿試驗區以制度創新的源頭活水,推動政府職能深刻轉變、營商環境持續優化、投資貿易日益便利,吸引著科技創新資源和高質量發展新動能不斷集聚。
冷泉系統國家大科學裝置、海洋工程總裝研發設計國家工程實驗室、澳門大學集成電路國家重點實驗室等211家國家級、省級科技創新平臺在這里設立;以汽車、人工智能、集成電路等先進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為代表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在這里加速構建。
據統計,廣東自貿試驗區自設立以來,固定資產投資累計超過1萬億元,年均超過1300億元,帶動橫琴、前海、南沙三大片區生產總值由2015年的2244億元增長到2022年的4663億元,增長超過1倍。
與此同時,通過對標國際高標準規則,廣東自貿試驗區深化“放管服”改革,高水平投資平臺作用加速顯現。
“廣東自貿試驗區在企業準入方面實施全國最短外資負面清單和全國首創商事登記注冊制,在企業準營方面實施‘一網通辦’‘證照分離’‘交地即開工’等創新舉措;在服務企業方面制定了覆蓋面廣、含金量高的產業和人才政策,落地企業和個人‘雙15%’所得稅優惠政策和高效便利的跨境稅收服務,構建了國際一流的營商環境。”廣東省商務廳廳長、自貿辦主任張勁松介紹,2015年以來,廣東自貿試驗區累計新設企業超過26萬家,實際利用外資近500億美元。
作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前沿陣地,“依托港澳”是廣東自貿試驗區的最大特色和優勢,三大片區發展方案均將促進內地和港澳深度合作作為重要內容。
如今,全國首家港澳資獨資和控股的銀行、證券、基金機構,11家港澳資旅行社,14家粵港澳聯營律師事務所在廣東自貿試驗區落地;超過1000名建筑、設計、旅游、醫療等澳門專業人士獲得橫琴跨境執業資格;粵港澳跨境支付、跨境理財通、跨境車險和醫療保險等創新措施不斷推出……貿易投資和人才流動便利化的改革,讓港澳資本、科研、人才在廣東自貿試驗區集聚成勢。
近年來,跨境電商、中轉集拼、離岸貿易、保稅加油等新業態在南沙、前海蓬勃發展,為大灣區建設注入新動能。廣東自貿試驗區近三年進出口總額連續突破2000億元、3000億元和5000億元,年均增長超過25%。貿易便利化的背后,是高效的大通關體系和暢通的物流通道。
“廣東自貿試驗區持續推進大灣區‘組合港’‘一港通’等通關模式,通過水路運輸實現貨物在南沙港、蛇口港等樞紐港口和珠江流域內河碼頭間快速流轉,目前已覆蓋廣東省34個碼頭。”海關總署廣東分署副主任王侃介紹,廣東自貿試驗區形成了海陸空聯運的大航運體系,支持粵港澳大灣區機場共享國際貨運中心、大灣區機場群前海服務中心建設,暢通南沙、前海蛇口往返香港、廣州、深圳機場的物流通道。
“八年來,廣東自貿試驗區以制度創新為核心,推動高水平開放和高質量發展取得顯著成效,充分發揮了廣東自貿試驗區作為改革創新‘試驗田’、高水平開放門戶樞紐和粵港澳大灣區重大平臺的作用。”張勁松表示,接下來,廣東將實施自貿試驗區提升戰略,開展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體系試點,在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方面先行先試,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
《光明日報》(2023年10月02日 02版)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