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宇宙、人工智能、大模型……這些被反復提及的高頻科技熱詞在張江科學城已經轉化為看得見的產品,而這離不開張江科學城獨有的基礎科學研究、技術成果轉化以及成熟的孵化創新生態。
與此同時,張江科學城創新生態也正在加速反哺基礎研究和產業發展,助力技術成果轉化的“最后一公里”。
6月14日,科技日報記者跟隨上海市政府新聞辦組織的“提升優化張江科學城創新生態” 主題采訪一行,先后走進895創新基地、莘澤孵化器等地,采訪調研那里的創業企業以及創新生態發展。
讓大學的科技成果在實踐中落地生根
疊境數字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疊境數字”)是上海科技大學孵化的首家高新技術企業。該公司以光場技術、智能視覺、三維重建技術為核心,自主研發了數字孿生城市、智能數字人、虛擬會展、自由視點等產品。
疊境數字CEO張朝華稱,該公司的數字孿生城市場景方案起源于2019年的一次偶然發現。那年,他們在張江人工智能島上看到了不同視角下的監控大屏。能否把這一區域的人流、車流、物流實時動態地映射到一張屏上,像看電影一樣得到一個上帝視角?
三年后,疊境數字在2022年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發布Dimensio數字孿生底座,能夠動態顯示一個區域不同視角的畫面。如今該數字孿生系統已部署應用于徐匯、長寧、靜安、虹口、楊浦、奉賢等區城運平臺。
疊境數字CEO張朝華。侯樹文攝
類似的創新應用思想碰撞還有很多。比如今年年初,上海市某領導來此調研時又提出了城市交通控制信號模擬仿真應用需求。張朝華表示,交通信號的實時模擬仿真能夠在特定的區域中,為管理部門提供決策信息,從而節約大眾的通行時間。該方案將在今年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得到展示。
值得注意的是,疊境數字的多項核心技術如跨攝像頭跟蹤技術等來源于上海科技大學。“企業與大學不同之處就在于,企業有明確的商業化目標。”張朝華介紹,疊境數字與上科大的合作模式是以銷售收入的某一比例付給上科大技術授權費,也就是說,疊境數字的營收越多,付給上科大的費用越多,這樣企業的研發費用就成為一個可變的成本。
“孵化器”里各有乾坤
走進張江科學城的895創新基地展廳,記者看到這樣一組數據:孵化總面積7.3萬平方米、1000余家本土創新企業、在孵企業估值158億元、誕生3家上市企業。據了解,895孵化器成立于2015年,運營8年多來,已累計孵化企業約1400家,由895創新基地(實體)和895創業營(虛擬)組成,通過打造“平臺+基地+基金”的模式,孵化投資雙向聯動,精準鏈接產業資源。
成立于2015年的卓道醫療專注于康復機器人與智能康復解決方案研發與應用,通過創業營發現,引入張江高科孵化器,現在企業從原來300平方米辦公室拓展到2000平方米;智駕科技是一家專注視覺感知技術創新的ADAS駕駛輔助和自動駕駛產品供應商,從外高橋起步,從1億估值發展成為25億估值的ADAS企業。
可以看到,這里的孵化項目與張江科學城自身生物醫藥、人工智能、智能駕駛汽車優勢產業密不可分。895創業營自2019年起啟動垂直行業模式,目前已經舉辦了未來車、醫療健康等各個專場。
同樣是在2019年,上海莘澤創業投資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莘澤”)董事長曲奕做出決定:致力于科學家創業孵化。當時她發現,張江孵化空間中有10%—20%的年輕科學家會來到莘澤孵化器創業孵化。
“現在的創業很難,如果不往前端走,很多技術成果也未必能參與國際競爭。孵化器接下來的重要一步就是要成為科學家成果的聯合創始人。”曲奕介紹說,今年5月莘澤孵化器發起籌建了一個概念驗證中心,“通過概念驗證中心,希望科學家創業就像甲實驗室走到乙實驗室那么簡單。”她說。
張江科學城的孵化體系正逐漸反哺到基礎研究、“硬核”產業的培育。莘澤通過創新性的科技成果轉化服務體系建設,先后協助包括清華大學、復旦大學、中科院相關下屬院所等在內的科研專家成果轉化項目逾40多個,培育出多家具有國際原創競爭力的創新企業。
侯樹文 科技日報記者 王春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