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企業家精神,他指出,“市場活力來自于人,特別是來自于企業家,來自于企業家精神。”這段話充分肯定了企業家在市場經濟中的作用,極大地勉勵和鼓勵了廣大企業家。
2020年7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了企業家座談會,并發表了重要講話,從5個方面談到了新時代的企業家精神:一是愛國,二是創新,三是誠信,四是社會責任,五是國際視野。今天,我想結合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些要求,講講自己的一些心得體會。
關鍵詞:愛國
第一個方面是愛國。我國的企業家,有一大光榮的傳統就是愛國,就是家國情懷。從近代來看,無論是產業報國,還是實業救國,都是一種愛國精神的體現。從清末民初,一直到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一大批企業家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前赴后繼,做了大量努力,其中包括很多大家熟知的優秀企業家,像任正非、曹德旺,國企的寧高寧、譚旭光等。正是由于黨和國家的領導,以及大家的共同努力,才取得了我們今天這樣的成績。
目前,我們又面臨著國內外一些超預期的沖擊。國際上俄烏沖突、貿易摩擦、美聯儲加息等,給我們形成了較大壓力。國內來看,疫情的反復也給廣大企業帶來不少挑戰。越是在這種情況下,我國的企業家就越要發揮應有的家國情懷,要為國分憂、為國擔當。作為企業家來說,有情商、有智商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還是要有逆商,企業面臨困境,企業家要帶領廣大干部員工共同奮斗,克服困難。
關鍵詞:創新
第二個方面是創新。熊彼特最早提出創新概念的時候,認為創新是生產要素的新組合,而企業是做新組合的主體,企業家則是創新的靈魂,資本是創新的杠桿。目前來看,創新仍然是企業家最為核心的精神。
企業家要創新,然而創新有一定的風險。與科學家相比,企業家的創新有所不同。科學家的創新是發明和發現,這些發明與發現不見得要有當期的利益企圖,但是企業家的創新則往往帶有一定的條件,有一個要做出效益的硬約束。也就是說,企業家不光要創新、要發明,還要有效益,這就是企業家創新的難度所在。
一說到創新,大家很快聯想到高科技。當然,高科技確實是創新的一項重要內容,但是創新也不只是高科技、中科技、低科技,甚至零科技實際上也都有創新。據相關數據統計,美國的高科技創新約占社會貢獻率的25%,而75%是來自于中科技、低科技和零科技的創新。
何謂零科技?就是商業模式的創新。我們今天所說的大量的平臺經濟,實際上都是商業模式的創新。因此,從創新方式上來講,我們不光要提倡高科技,也應該提倡這種中、低科技和商業模式的創新。
實際上,創新是有模式、有方法可循的。我經常跟大家分享自主創新、集成創新、持續性創新、顛覆性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這五種創新模式。作為企業家來講,要看到底用哪種模式比較符合我們自己的創新。
創新是一個有目的地尋求機遇的過程,而不是一種盲目的活動。有目的的創新可以使創新的風險降低90%。因此,我們一方面要大力創新;另一方面,還要推進有效的、有目的、有質量的創新。
關鍵詞:誠信
第三個方面是誠信。市場經濟實際上是誠信經濟。誠信對于企業來說非常重要。“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強調做企業要重視的道,就是要講誠信。以前我給大家講過“站在道德高地做企業”,要在陽光下透明地做企業,這樣才能取信于市場。同時,市場經濟也是法治經濟。企業所有的經營活動都要依法進行。對于企業家而言,認認真真學習一些法律知識,也是非常重要的。
現在我國有4800多家上市公司,數量雖然只占國內公司數量的萬分之一,但去年上市公司的營業收入有66萬億元,占我國GDP的58%,可以說是半壁江山。我做中國上市公司協會會長的三年時間里,其中一項主要工作是推動提高上市公司的規范治理水平,其中誠信問題也是非常重要的,即大股東如何維護公司的利益、如何維護中小股民的利益。上市公司發行了股票,募集了資金,還要把企業做好,讓投資者有回報,同時要為股東創造價值。從這些方面看,這也是一個誠信問題。因此,無論做產品經濟,還是做資本市場,都應該把誠信放在第一位。
關鍵詞:社會責任
第四個方面是社會責任。首先就有一個問題,即做企業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大家都說要賺錢,但是賺了錢之后干什么?這就是做企業的目的。
過去美國有大企業的商業圓桌會議。在20世紀90年代,提出企業的唯一目的就是股東利益最大化。這一觀點影響了全世界,也影響到了我們。過去我們也常說,做企業的目的是讓股東利益最大化、股東至上等。現在美國的企業家們意識到這一目的有失偏頗,2019年商業圓桌會議就提出,做企業的目的應該是讓社會更美好,不光是股東的利益最大化,同時還應該照顧到利益相關者的利益。
作為企業來講,利益相關者包括客戶、供應商、投資者、員工、環境、社區等。企業不光要照顧到股東的利益,還要照顧到方方面面的利益。尤其是現在,我們要特別重視環境保護、落實“雙碳”目標等方面。股東至上的理念,過去雖然帶動了效率的提高,但也引發了亟須關注的兩個問題,一是貧富兩極分化,二是環境的破壞。因此,我們現在主張要照顧到利益相關者,積極妥善處理好這些關系。
對于中國企業家來講,應積極開展公益事業,成為讓社會更加認可的企業家,進而贏得社會更多的尊重。在這方面,國際上講得比較多的是覺醒企業。覺醒企業有三重底線:一是環境,二是社會責任,三是利益相關者。現在我們所講的要實現共同富裕,實際上就是要共享。談到共享機制,企業在照顧到金融資本的同時,也要照顧到人力資本,不光要讓股東賺到錢,還應該讓經營者,尤其是廣大員工,能夠與企業共同成長。此外,企業家還要盡可能多回饋社會。
記得2012年,郭鶴年先生獲得了中國經濟年度人物終身成就獎。他當時的發言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勉勵年輕一代企業家,一是要聚焦,二是要有耐心,三是做出成績后要保持謙遜,四是創造財富后要回饋社會,而且越多越好。他講得很樸實,同時又很深入人心。
相較于普通人,企業家的能力確實要更強一點,因此也更有能力用創造的財富回饋社會。只有盡可能地回饋社會,才能得到社會的認可和尊重。
關鍵詞:國際視野
第五個方面是國際視野。在改革開放這一過程中,我國順應全球化潮流,積極向世界開放。現在我們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各種稅率政策也越來越有利于對外開放。
目前,我國在能源等資源方面有較大缺口。每年我們的石油、鐵礦有70%以上靠進口,木材有50%左右靠進口,此外,糧食、豬肉等都需要進口。而我國則主要靠制造業以及海量的產品出口換取外匯來進行貿易平衡。因此,我國一定要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邁進,同時把制造業作為基礎,重視兩個市場,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目前,我們以國內為主體的循環越來越好,越來越有基礎。加之我們有4億多人的中產階層消費群體,市場越來越大,同時我們還要有大量中高端產品的出口,以滿足外匯的需求。因此,我們必須特別重視國內和國際雙循環,進而保持貿易的平衡。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們一方面在做“一帶一路”,一方面在與一些跨國公司聯合開發第三方。相較于過去,目前的全球化也有所變化,中國前一輪開放發展形成的“兩頭在外、大進大出”的傳統國際大循環所依賴的基本條件和因素已不復存在。在當前情況下,重塑國際合作與競爭新優勢,必須轉向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開放發展新道路。 我們要做全球的市場,就要由過去的產品“走出去”,到現在的企業“走出去”,在不同的區域建設我們的企業,這些都是我們下一步要做的事情。
習近平總書記在兩年以前給企業家提出來這五點希望,未來,我們還要繼續深刻地去理解、去實踐。尤其在我國經濟轉型期以及疫情反復的困難時期,作為企業家,更要充分發揮企業家精神,帶領企業渡過難關,為我國經濟的恢復及繁榮作出應有的貢獻。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