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發展集成電路、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量子信息、機器人等未來產業,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逐“新”而行,北京正充分發揮首都優勢,推動形成符合首都定位、彰顯創新優勢、厚植綠色底色、深化區域協同、充滿發展活力的新質生產力發展格局。
加快培育未來產業
在擁有科技創新出發地、原始創新策源地、自主創新主陣地“金字招牌”的海淀區,當前最火爆的產業當屬人工智能(AI)大模型。海淀區高校、科研機構遍布,集聚相關企業近千家,占北京市三分之二、全國的六分之一……憑借在人工智能領域堅實的產業基礎,這里正圍繞基礎軟硬件設施、關鍵核心技術、行業應用等環節進行全產業鏈布局。
“在人工智能方面,我們要占先發展,這是未來最核心的產業方向。”中關村科學城管委會專職副主任何建吾告訴記者,將從算力、數據、算法、框架、場景應用等多方面發力,打造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示范區,積極構建從智能芯片、算法框架到大模型的全棧國產化產業鏈。
春節假期一結束,海淀區政府、京能集團和智源研究院就簽訂了關于推動人工智能大模型發展的戰略合作協議,進一步推動大模型深度賦能重點行業關鍵生產環節。同時,推動海淀區加快建設、匯聚高性能算力資源,持續促進國產芯片適配驗證、迭代升級。此前,海淀已提出打造北京市人工智能產業高地,在五道口周邊區域打造人工智能集聚區,支持行業企業集聚發展,推進相關技術在政務服務、教育、醫療、城市管理等7個場景應用。
“海淀充分激發各類創新主體活力,支持科技領軍企業等多元創新主體開展通用底層技術布局和‘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海淀區區長李俊杰說。
在以原創引領、前沿交叉、顛覆性為特點的未來產業中,北京不只有AI大模型這一顆明星。2023年,《北京市促進未來產業創新發展實施方案》印發,錨定未來信息、未來健康、未來制造、未來能源、未來材料、未來空間6個領域,布局通用人工智能、6G、智慧出行、量子信息等20個未來產業,打造世界領先的未來產業策源高地。
2023年,我國民營商業運載火箭企業共實施13次商業發射,全部來自北京。為推動北京商業航天在全國乃至全球走在前列,今年1月份,《北京市加快商業航天創新發展行動方案(2024—2028年)》正式印發。逐夢星辰,北京率先作為,用10年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商業航天創新發展高地。
“以發展新質生產力為著力點,瞄準高端、智能、綠色方向,持續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局長姜廣智說,北京將加快培育未來產業,提升重點產業集群能級,推動制造業智能綠色“雙達標”,優化產業要素保障。同時,抓好未來產業31項任務落實,加強未來產業創新性政策供給,布局一批未來產業特色產業基地和園區,下好未來產業戰略布局先手棋。
補齊短板力促創新
逐“新”而行,北京加快補齊短板,進一步增強經濟發展韌性和內生動力;激發創新“聚變”,推動產業生態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躍遷。
“為保證企業算力供給,我們將加快建設、匯聚高性能算力資源,在京內及環京地區建設大規模算力中心。”何建吾這句話,道出了區內AI大模型企業對算力的渴求,也表達出政府保證有效供給的決心。
“算力是助推人工智能發展的計算引擎。”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計算與大數據研究所副總工陳屹力說,隨著人工智能大模型訓練參數量達到萬億級別,對算力的需求也呈現出指數級增長態勢。
京津冀是我國算力產業發展的重點區域。截至2023年10月,國內已發布大模型238個,近半在北京,北京對算力資源的需求呈爆發性增長。
在此背景下,北京算力互聯互通驗證平臺應運而生,基于統一的算力標識,完成了通用計算、超級計算、智能計算等異構算力資源的注冊感知和匯聚互聯。在京內,“京西智谷”人工智能計算中心成為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開放創新平臺,嘗試打造“一點接入、即取即用”的算力網絡;在京外,天津市武清區的中國電信京津冀智能算力中心即將具備近5000P智算能力,打造京內“1ms”、環京“2ms”、京津冀“3ms”,低時延、大寬帶、高可靠智能算力生態體系。
激發創新“聚變”,北京瞄準的不只是算力的痛點,更有服務的堵點、空間的難點。
不久前,位于中關村西區的中關村科學城“國際創新服務集聚區”揭牌,將集聚更多專業化、國際化投資和服務機構,促進資本與科技、產業緊密對接,讓高能級創新服務平臺滿足高潛力科創企業的成長需求。“這是重大利好,說明政府高度重視國際化。”璞躍中國管理合伙人趙晨告訴記者,他們去年開始嘗試為海淀創新企業提供技術“出海”服務,還聯合東升鎮海升集團在中關村人工智能大模型集聚區發起了大模型企業的加速營。
在北京,優質的產業空間是稀缺資源。不久前,海淀區面向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術等重點產業,推介重點園區(樓宇)項目共16個,總建筑面積達385萬平方米。既有北京通用人工智能創新園先導區等新建的高精尖產業特色園區,也有通過城市更新實現老舊樓宇、廠房“蝶變”的新型產業空間。
錨定方向有所作為
甫一開年,年產千萬臺智能手機的小米智能工廠在昌平區落成投產。這座“燈塔工廠”將數據驅動、全局協同、綠色低碳等核心能力,滲透到智能制造的各個環節,成為國內智能化和數字化程度最高的手機工廠之一。
不斷持續壯大的高精尖產業,已成為穩定首都經濟大盤的“壓艙石”。2023年,北京重點培育的十大高精尖產業集群收入全部突破千億元級。北京正進一步加強政策工具創新和協調配合,在發展新質生產力上勇爭先、善作為。如發布《北京市產業地圖》和《北京市產業政策導引(市級版)》,為企業和項目的精準匹配和快速落地提供“導航”,為加速形成新質生產力提供強力支撐,持續擦亮“北京服務”品牌等。
“地圖將有效服務和引導經營主體精準布局、項目快速落地,促進產業錯位互補發展。”北京市發展改革委產業處處長李彬表示,后續將推動產業地圖動態更新升級,積極采用新技術,提升地圖的互動性和豐富性,打造便捷友好的服務體驗。
“2024年,昌平區將依托未來科學城的科創資源優勢,做大做強先進能源、醫藥健康和先進制造等主導產業,探索催生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的‘昌平路徑’。”昌平區副區長柳強說。
瞄準新能源智能汽車、第三代半導體、航空航天三大高精尖產業,順義區高標準推進北京創新產業集群示范區(順義)建設。順義區區長崔小浩表示,順義正著力打造生產、生活、生態相融合的發展環境,推動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在錨定方向有所作為的領域,北京堅持服務先行,有求必應、無事不擾,積極構建高效政務服務體系,把握新興領域共性需求,加快建立多層次、遞進式培育服務體系。
不久前,海淀落地年內首批支持高質量發展政策,從平臺服務、人才、資金等多維度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加速產業升級。“海淀區支持科技中小企業創新發展十五條措施”引導中小企業向專精特新方向發展,“海淀區支持創新創業服務平臺發展十五條措施”則致力于破解要素和成本等阻礙企業成長的關鍵難題。
2月23日,《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2024年全面優化營商環境十大行動方案》發布,將實施聚鏈升級、創新領航、數字標桿等十大行動。計劃到今年年底,形成30家以上規模較大、帶動力強的細分領域鏈主企業;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突破2300家、國家級“小巨人”企業突破130家。
“在亦莊,我們的成績被看到了,我們的聲音被聽到了。”北京神州細胞生物技術集團股份公司副總經理唐黎明說出了眾多企業家的心聲:“我們看到了產業發展藍圖,也看到了其中諸多機遇。”
春已至,萬物生,前路風新日暖。和煦春風中,首都北京,必將上演不一樣的精彩。?(經濟日報記者 楊學聰 韓秉志)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