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是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排頭兵”。當前,我國中部地區正加快打造創新“熱土”,“小巨人”企業拔節生長。數據顯示,中部6省進入工信部五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達2681家,占全國總數的21%。一批企業在北斗、新材料、量子科技等前沿創新領域展現“新銳擔當”,為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發展注入澎湃動能。記者近期探訪多家“小巨人”企業工廠車間、研發實驗室,解碼“小巨人”企業創新創造活力迸發的“新變量”。
瞄準前沿產業“新賽道”
北斗,是中部地區科技創新的“新名片”。在北斗技術創新核心策源地湖南長沙,不少企業瞄準這一快速成長賽道超前布局,逐步成長為北斗產業鏈條上的“生力軍”。
在長沙高新區,湖南衛導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張勇虎向記者介紹企業新研發的測試儀器。“這款衛星導航星座模擬器NSS8900,可以為使用導航信號的芯片、模組、終端等產品提供導航性能測試驗證支撐,精準測試產品的定位精度、授時精度、導航靈敏度、抗干擾性能等指標。”張勇虎說。
衛星信號仿真測試是實現北斗從“天邊”到“身邊”的重要環節。衛導信息切中北斗規模化應用趨勢,在衛星信號仿真、測試以及時空信息安全等北斗產業鏈上下游布局,成為500多家研究型機構和企業的技術供應商。
“隨著低軌衛星互聯網產業蓬勃發展,低軌衛星+導航技術的多元融合成為新的布局方向,目前我們已經率先開啟了低軌導航信號源的研制工作。”張勇虎告訴記者。
北斗、新材料、量子科技、生物醫藥……在中部地區優勢新興產業發展浪潮中,“小巨人”企業勇敢“弄潮”,大顯身手。
長沙市工業和信息化局數據顯示,在“小巨人”企業產業分布中,新材料、新能源、集成電路工業機器人、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前沿產業占據主流,顯示出這些企業競逐“新賽道”的勁頭。
“通過持續研發,我們形成了在口服降糖藥物列凈類(SGLT-2靶點)和自體免疫疾病(JAK靶點)相關中間體及原料藥的平臺化生產能力。”安徽聯創生物醫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葛德培說,生物醫藥是未來醫療的創新引擎,也是典型的需要依靠創新驅動發展的產業,長期深耕甚至甘愿“坐冷板凳”才能占據核心競爭力。
在湖南婁底,當地正聚力打造中部地區“材料谷”,新材料產業發展迅猛。“我們找到了電子陶瓷在新能源汽車浪潮中的發展新機遇。”婁底市安地亞斯電子陶瓷有限公司負責人康丁華介紹,企業在新能源汽車繼電器陶瓷部件這一細分領域持續投入,產能年增長超過30%,已經成為多家頭部車企供應商。
位于湖北省宜昌市當陽市的宜昌新成石墨有限責任公司,在柔性石墨紙領域發力攻關,為半導體光伏行業在熱場使用材料提供新選擇,打破了對國外高純柔性石墨生產技術的依賴。“我們自主研發的核能級柔性石墨卷板材和高倍率可膨石墨等新石墨特色產品,超過80%核心產品銷往海外,2023年銷售收入達3.5億元。”企業副總經理樊悅介紹。
修煉先進技術“新實力”
走進位于合肥啟迪科技城的安徽優旦科技有限公司研發實驗室,研發人員正在進行電池高低溫交變濕熱試驗。這家從事鋰電池管理智能硬件與全生命周期在線管理平臺的研發、銷售與服務的企業,核心成員均來自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工業大學等高校科研院所。
“基于iBMS/iEMS智能硬件、電池PaaS平臺和SaaS應用,我們可以實現數據驅動的鋰電池云端協同管理、主動安全管理和全生命周期智慧運營管理。”優旦科技市場總監史步淵說,自主搭建的電池數據云平臺有效提高了電池系統管理效率和狀態估算精度,為鋰電池應用安全提供了堅實保障。
技術硬實力是“小巨人”企業的發展底氣所在。記者注意到,加大研發投入、組建頂尖團隊,聚焦前沿技術攻關,成為不少企業的“標配”。
合肥市工業和信息化局中小企業和民營經濟發展處處長吳建斌說,合肥市“小巨人”企業中,高新技術企業占比達99.5%,戶均擁有發明專利超25項,戶均研發投入占比超7%,80%以上建有省級以上研發機構。全市近70%科技攻關“揭榜掛帥”項目由“小巨人”企業揭榜。
“這是我們新研發的遠程駕駛艙,可以實現5G條件下遠程操縱無人礦卡等智能裝備遠程作業。”在湖南湘江新區,希迪智駕(湖南)股份有限公司展廳里,一臺科技感滿滿的遠程駕駛艙十分吸睛。“駕駛”在其中,千里之外的礦區現場作業畫面、無人礦卡運行狀態參數等清晰可見。
企業負責人馬濰告訴記者,企業研發的無人駕駛礦卡產品和解決方案具有安全、低碳、高效等優勢,在甘肅金川、江蘇句容等地礦區落地應用。
成立于2017年的希迪智駕,憑借算法研發的創新優勢,已經在無人駕駛領域嶄露頭角。企業持續加大研發投入,500多人的團隊中研發人員占比超過75%,積累了從感知、決策、規劃到控制、定位、通信、OTA等多方面的算法、軟件、硬件模塊和子系統。
“在前沿領域的‘無人區’創業,技術創新是‘生命線’。”馬濰說,接下來企業還將瞄準無人駕駛重型車領域的新興市場積極發力。
技術突破推動“小巨人”企業生產效能迅速提升。在新成石墨廠房,工人正在加緊施工,企業氫燃料電池雙極板項目已經進入設備安裝環節,即將在今年底投產。今年,新成石墨“大手筆”投資,新建1萬噸可膨脹石墨和7000噸氫燃料電池雙極板項目。“新設備和新技術的采用,在豐富產品種類的同時,還能將同類產業附加值提高20%。”樊悅說。
打造創新創業“新熱土”
為推動“小巨人”企業邁向“頂流”,向“冠軍”沖刺,中部地區在構建產業生態、推動成果轉化、強化金融支持等方面積極出招,營造創新創造火熱氛圍。
合肥市高新區云飛路被稱作“量子大街”。數十家量子科技產業鏈企業在這里集聚,多項量子領域尖端科技成果在這里誕生。
云飛路北,合肥本源量子計算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實驗室里,技術人員正在仔細調試量子芯片。中國第四代自主超導量子計算機“本源悟空2號”已進入最后攻堅階段。而就在前不久,中國第三代自主超導量子計算機“本源悟空”全球訪問量突破1000萬。
為加快推動本源量子等量子科技企業集聚發展,由安徽省投資集團、省“三重一創”基金作為出資人代表,成立安徽省量子科學產業發展基金,前瞻性布局量子產業,加速量子技術成果產業化步伐。
中部地區積極推動產業鏈群協同創新,構建有利于“小巨人”企業成長的創新生態。合肥重點部署“場景創新”,為“小巨人”企業搭建場景應用橋梁,推動“為產品找場景、為場景找產品”。長沙積極組織開展大中小企業融通對接活動和產業鏈總師論壇,為專精特新企業與產業鏈龍頭企業搭建對接平臺,推動“小巨人”企業融入大企業產業鏈和創新鏈。
多地創新金融支持政策,傾力支持“小巨人”企業茁壯成長。“我們正在整合做大長沙市政府引導基金規模,引導社會資本向智能制造、新能源材料、人工智能等重點產業領域集聚,全力支持‘小巨人’企業獲取股權融資。”長沙市工信局有關負責人表示,當地還將通過引入國家中小企業發展基金等手段,加速金融賦能“小巨人”企業發展。
推動“小巨人”企業持續占據技術高點,高校和科研機構也發揮著“助推器”作用。
“希迪智駕正在與中南大學等機構進行深度技術合作,讓技術成果更充分展現商業價值。”在馬濰看來,中部地區集聚了多所國內頂尖的高校和科研機構,在產學研貫通方面優勢突出、潛力巨大。
今年6月,湖南省政府印發《湖南省加快高等院校科技成果轉化的若干措施》,提出加快培育科技型中小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等,提升企業科技成果轉化承接能力,支持校企聯合開展訂單式定向研發轉化,落實“首臺套、首批次、首版次、首輪次、首套件產品”創新產品支持政策等一系列硬舉措。“推動高校優質科技成果從校園走進企業,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加速科研資源和科技成果向‘小巨人’企業流動、轉化。”湖南省科學技術廳有關負責人表示。(記者 謝奔 白田田 吳慧珺 李思遠)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