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糧食安全,關鍵是要保糧食生產能力。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圍繞糧食生產作出系列部署,首次提出“開展噸糧田創建”。我國糧食產量已連續8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但受自然條件、種質資源、農業技術等多重因素影響,糧食產能越往上走難度越大。高點之上,如何實現糧食產能新躍升?噸糧田該如何創建?春耕時節,記者來到農業大省黑龍江,探尋當地提升糧食產能的實踐。
實現糧食增產,確保糧食穩定供應,是當前保障糧食安全面臨的重要課題。所謂“噸糧田”,就是年糧食畝產達到2000斤的農田。創建噸糧田是提高糧食單產的重要舉措之一,近年來一些地方已經在推動噸糧田創建,且取得了不錯成效。
4月下旬以來,黑龍江天氣轉暖,春耕生產拉開大幕。在南方地區,糧食生產一年兩熟、三熟,不少地塊能夠實現“噸糧田”甚至“噸半糧田”。但對于糧食生產大省黑龍江而言,由于積溫不足,糧食生產一年一熟,創建噸糧田的難度要高于南方地區。記者了解到,黑龍江的噸糧田主要出現在玉米地塊中。同時,當地的噸糧田并非按標準水的干糧計算,而是按30個水的潮糧計算。即便如此,大田農業能夠一畝產2000斤玉米潮糧,仍是好年景難得的大豐收。
不難看出,開展噸糧田創建,提升糧食產能關鍵要在耕地保護、現代農業科技推廣應用、農業生產經營方式轉變等方面多措并舉,實現糧田變良田,從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保護利用好黑土地
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要創建噸糧田,挖掘現有耕地潛力,讓有限的土地多產糧、產好糧,就要把耕地保護放在首位。在東北地區創建噸糧田,要保護利用好黑土地這個“耕地中的大熊貓”。
黑龍江地處東北黑土核心區,典型黑土耕地面積達1.56億畝,占東北典型黑土區耕地面積的56.1%。“近年來,黑土地‘變瘦變薄變硬’的趨勢尚未得到根本扭轉,在東北地區創建噸糧田,關鍵要把黑土地保護好。”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張興義告訴記者。
2022年,黑龍江省糧食生產實現“十九連豐”,糧食總產量1552.6億斤、占全國11.3%,連續13年居全國首位。這背后離不開黑土地保護發揮的重要作用。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耕作栽培研究所研究員錢春榮認為,在東北地區推進噸糧田建設,一方面要改造提升中低產田,持續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另一方面要加快侵蝕溝治理,防止侵蝕溝破壞良田。
侵蝕溝是黑土地的“傷疤”。侵蝕溝損毀耕地,會導致耕地破碎化、耕層變薄、地力下降。目前,東北地區侵蝕溝仍呈加劇發展趨勢,毀損耕地面積仍在擴大,威脅糧食安全。“黑土‘變瘦變薄變硬’影響糧食產量,而侵蝕溝直接破壞耕地,因此治理侵蝕溝是黑土地保護的一項重要內容。”張興義說。
在綏化市海倫市前進鎮光榮村,記者看到,高標準農田建設溝渠相連、田間道路寬闊,一條條侵蝕溝通過多套技術集成應用,正得到有效治理,復墾后土地實現連片經營,大型農機具再也不用對侵蝕溝望而卻步,既降低了耕作成本,也提高了生產效率。
光榮村侵蝕溝治理采用的是張興義團隊研發的溝毀耕地秸稈填埋復墾修復技術。“我們先把打捆的秸稈投入侵蝕溝內,把侵蝕溝墊高,同時在溝底布設暗管,并間隔增設滲井。水流會沿滲井垂直入滲,變侵蝕溝地表徑流為地下暗流。”張興義說,東北地區侵蝕溝治理數量多,必須考慮成本問題,通過秸稈填埋就地取材,可以節省成本,還能讓侵蝕溝地塊重新實現連片經營,有利于提升糧食產量。
針對黑土地保護,黑龍江提出了新目標:到2025年,全省累計建成集中連片、節水高效、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生態友好的高標準農田1.1085億畝,累計改造提升高標準農田1145萬畝;完成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積1.76萬平方公里,治理侵蝕溝5621條。此外,實施“5+2”田長制,因地制宜推廣黑土地保護利用“龍江模式”“三江模式”,重點實施黑土地保護性耕作行動,擴大黑土地保護面積。到2025年,全省黑土地保護面積達到5600萬畝。
生產鏈條協同發力
從時間上看,耕地保護是一個長期系統工程。那么如何在短期內有效創建噸糧田,提升糧食產能,讓有限的土地多產糧?要從農業生產全鏈條發力,通過良田、良種、良機、良法的有機融合,提高糧食生產規模化、智能化、機械化、集約化水平,從“經驗種田”向“科技種田”轉變,改變“靠天吃飯”現狀,讓農業插上科技翅膀,提高糧食單產水平。
“這兩年豐收,水稻畝產能達到1400斤。但黑龍江緯度高、積溫低,水稻要實現噸糧的難度較大。”作為綏化市綏棱縣上集鎮寶田村的種田“老把式”,50多歲的劉軍常年和土地、糧食打交道,經驗豐富。在他看來,種地投入和產出成正比,要想把地種好,就要保證農業生產耕、種、管、收各個環節不掉鏈子。
“這兩年水稻收益低于玉米,不少農民開始‘水改旱’,但旱田流轉價格因為玉米豐產豐收而水漲船高,農民種地成本逐年上漲,不太舍得投入,勢必會影響糧食產量。”劉軍說,穩定地價和穩定糧價同樣重要,否則會影響農民種糧積極性。
為了幫助農民種田從“靠經驗”向“靠科技”轉變,寶田村建起了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區。示范區內新建了智能浸種催芽車間,相比過去農民在傳統土炕上催芽,大幅提升了出芽率,保證芽齊芽壯,以確保后期產量。在智能浸種催芽車間不遠處,200多座育秧大棚里,秧苗長勢喜人。
“我們采用標準秧盤,你看苗長得又齊又壯。5月中旬氣溫回暖達到插秧要求,就能夠大面積插秧了。”寶田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康樹軍指著眼前的秧苗說,標準秧盤起秧時更便捷,用插秧機提升了效率。合作社還擁有各類大型機械30多臺(套),服務于全村農業生產,應對農村勞動力減少、人力成本抬升的難題。
與綏棱縣相鄰的慶安縣,是國家地理標志產品“慶安大米”的種植地,今年水稻種植面積近150萬畝。在慶安國家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展示基地的田間地頭,能看到高清攝像頭、小型氣象站、溫濕度傳感器等農業物聯網系統的前端設備。通過終端數據平臺,技術人員可以獲得耕地信息、土壤信息、氣象信息等數據,實現農業生產全程監控、數據記錄分析等功能。
“我們推廣應用水稻超早缽育、缽體擺栽、稻鴨共育、節水控灌、無人機綠色防控等技術,集成推廣無人機施肥、植保立體化生產管理模式,結合植保監測、農業物聯網,大幅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和標準。”慶安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主任范軍說。
推廣應用先進技術
創建噸糧田,要因地制宜采用先進技術。地處松嫩平原西部風沙干旱地區的北大荒集團齊齊哈爾分公司,今年把推廣應用無膜淺埋滴灌水肥一體化技術作為提升糧食產能的重要舉措。
4月下旬,地處黑龍江第一積溫帶的泰來農場率先開始玉米大面積播種。與以往不同的是,大型播種機在播種的同時,將一條條黑色的滴管埋在了距離地面2厘米至3厘米的淺土層中,覆土鎮壓一氣呵成。這條黑色的滴灌帶將伴隨玉米整個生育期,在拔節、抽雄吐絲、灌漿等關鍵時期,及時為玉米提供水分和養料。
“玉米大壟無膜淺埋滴灌水肥一體化技術,能讓我們播種后第一時間對種子進行給水,保證芽齊、芽壯、出苗一致,不僅省工省時,還能提高肥效的利用率,為玉米穩產增產、創建噸糧田提供可靠保障。”北大荒集團齊齊哈爾分公司泰來農場有限公司黨委委員、副總經理趙忠忱說。
2021年,無膜淺埋滴灌水肥一體化技術首先在綠色草原牧場小范圍試驗,玉米產量就達到每畝819.77公斤,是該場類似條件地塊近年來常產的近1.26倍。2022年,北大荒集團齊齊哈爾分公司將滴灌面積擴大到3.6萬畝,并有針對性設置不同區域的滴灌標準化示范田布點,泰來農場玉米滴灌示范田每畝實收1120公斤,實現了玉米噸糧田。
當地種植戶常說,“遇到春旱扒層皮,刨坑、坐水、保苗,春旱烤的是苗,熬的是人”。每一粒播進地里的種子都可能遭遇伏旱和大風高溫天氣,遇到這種自然條件,糧食想穩產都難。為把“旱帽子”摘掉,實現旱地突圍,無膜淺埋滴灌水肥一體化技術的引入,成為破解旱田增產增收難題的重要舉措。
兩年來滴灌示范地塊的增產效果,讓當地種植戶看到了先進技術的優勢。相較傳統的灌溉方式,無膜淺埋滴灌技術能更加有效地調節土壤的水分和養分,不存在膜下滴灌的地膜回收難、白色污染重等問題,同時也讓本區域玉米產量得到大幅提升,單產可提高200公斤至300公斤,保障本地區玉米的穩產高產。
“我們這里比較干旱,灌溉條件有限,不容易出苗,而且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差。應用了新技術好多了,滴灌管鋪好后,能及時給水給肥,還降低了成本,種地更省心,效益也增加了。”泰來農場種植戶劉巖峰說。
今年,齊齊哈爾分公司將推廣滴灌13萬畝,通過提升農機環節作業質量,強化農時農事方面管理,引導種植者、土地經營者轉變旱田粗放管理觀念,提升農業標準,實現滴灌地塊平均畝產提高15%以上,將會有更多地塊實現創建玉米噸糧田的目標。
轉換生產經營方式
創建噸糧田,不僅需要良田、良種、良法、良機、良技全方位發力,更要在農業生產經營方式上實現變革。通過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讓小農戶融入現代大農業,改變傳統小農生產方式,實現有限的土地多產糧、產好糧。
記者來到綏棱縣克音河鄉九井村,這個戶籍人口1700多人的村子,留守人口只有300多人,面臨農村空心化、勞動力老齡化問題。農忙時節種地難、種地收入低等問題曾困擾著村子。如何讓地有人種、種得好?
“村里人大多數外出務工,閑置土地以前都是流轉出去,每坰地流轉費用約1.3萬元。現在通過土地托管,合作社負責全村土地耕種管收全過程的生產經營,到年底集中分紅。去年,村民每坰地分紅2.2萬元,相比自己種地和把土地流轉出去都要多掙錢。”九井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監事馮喜文告訴記者,合作社雇傭年富力強的農機手生產,比一家一戶單打獨斗提高了生產效率。土地托管后,農民還能抽身從事其他工作。
據測算,通過統一整地、統一供種、統一耕作、統一施肥、統一用藥、統一管理、統一銷售、集中分配等模式,每畝可降低種植成本70元左右。由于規模經營,大型機械不跑空車,每畝可節約成本15元左右。通過良田、良種、良法、良機、良技集約配套,有效促進糧食增產。
“到2022年末,全村糧食產量、托管面積實現四連增。大豆最高每坰產達到8300斤,玉米最高每坰產達到3.2萬斤,土地托管1.2萬畝,基本上實現了整村土地托管。”九井村黨支部書記蔣慶財說。
作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國家隊”,北大荒集團積極將墾區先進的農業生產方式移植到地方,推進農業社會化服務。2022年,北大荒集團北安分公司實施農業社會化服務面積達到491萬畝,輻射11個縣(市),增產糧食1.72億斤,有力帶動了農村農業生產發展。
“創建噸糧田,要在規模化、標準化、專業化種植上發力。”北大荒集團北安分公司農業發展部總經理遲宏偉說,北安分公司將多年積累的栽培技術和管理標準進行總結、提煉,構建了一整套科學、完整、高效的農業生產科技體系。通過農業社會化服務,打破了墾區和地方的行政、地域界限,有力推進區域農業一體化發展,新技術、新措施、新模式得以廣泛推廣應用,有效提升糧食產能。
創建噸糧田,提高糧食產能,小農生產方式亟待轉變,需加快建立現代農業經營體系。通過優化土地、人才、科技等要素配置,實現農業生產效益提升、推動農業轉型升級。黑龍江提出,到2025年將發展示范家庭農場2萬個,省級以上農民合作社示范社1150個,農業生產全程托管服務面積達到6000萬畝。
“黑龍江將全力實施千萬噸糧食增產計劃,為全國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提供強有力支撐。”黑龍江省委書記許勤表示,黑龍江將加快建設農業強省,努力在農業強國建設中率先突破、作出示范、當好排頭兵。(經濟日報記者 吳浩)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