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訪談】
農產品、能源、礦產等初級產品,是整個經濟最為基礎的部分。日前召開的2021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正確認識和把握初級產品供給保障”。2021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召開前,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專題研究“三農”工作并發表重要講話,強調保障好初級產品供給是一個重大戰略性問題,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飯碗主要裝中國糧。
保障好農產品這類初級產品有何重要意義?如何強化農產品的供給保障能力?對此,記者專訪了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
記者:農產品這類初級產品對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有何重要意義?我國農產品供給保障面臨怎樣的外部不確定性等因素?
李國祥:農產品是城鄉居民日常食物的最重要來源。農產品供給的持續性、豐富性以及農產品的價格高低,老百姓每天都有直觀的感受,直接影響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近年來,國際農產品市場波動加劇,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傳播,極端災害天氣在農產品主要出口國家多發,給我國農產品保供穩價帶來較大影響。為應對農產品國際貿易的不確定性及農產品供應鏈波動風險,必須全力抓好糧食生產和重要農產品供給,以農產品保供穩價支撐經濟社會穩定。
記者:目前,我國農產品生產保障能力如何?是否存在一些作物進口依存度較高的風險?
李國祥:總體來說,我國農產品生產保障能力較強。一是我國糧食產量高,小麥和稻谷年產量滿足當年消費量外還有明顯剩余,完全能做到口糧絕對安全;二是我國豬肉供給極其充足;三是除糧食、豬肉外,我國其他肉類、蛋奶、蔬菜、水果、水產品等生產能力都比較強,其中蔬菜和水產品的國際貿易還有順差。
但與此同時,隨著居民消費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進口了越來越多的農產品。特別是我國大豆和食用植物油的自給率持續下降。客觀來說,適度進口一些農產品,不會削弱我國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反而有助于緩解我國農業資源條件和稟賦限制。而且,一旦進口來源國出現嚴重自然災害或出現突發情況,就有可能造成國內供給中斷,或者一旦進口來源國惡意炒作價格就會破壞國內農產品市場秩序。因此,守住重要農產品合理的自給率,是端牢中國飯碗、保障糧食安全、應對國際市場波動的必然要求。
記者:要強化農產品的供給保障能力,就要把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具體而言,農業生產要守好哪些底線?要從哪些方面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李國祥:長期來看,最重要的就是要守住耕地紅線,防止過度非糧化、明顯閑置和耕地質量惡化。一些地方雖然保持耕地總量未變,但建設用地占用的可能是土壤肥沃和灌溉條件等較好的良田,補充的可能是劣質農田。要守好耕地的數量和質量,必須嚴格落實土地管理法,加大監督,完善黨政同責考核辦法,確保耕地面積不減少,質量不下降。此外,糧食種植效益往往比不上其他農作物種植效益,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往往傾向于種植其他農作物,甚至放棄耕種。要通過價格、補貼和保險等手段保障種糧農民收益,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穩定糧食種植面積,避免耕地拋荒。
耕地是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根基。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除上述措施外,還要加大高標準農田建設力度,保護好土壤肥力,特別是黑土地保護;實施好種業振興行動,培育推廣優質高產品種;應用先進的數字技術,提高農機裝備水平;擴大農業專業化社會化服務,發展設施農業。
記者: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還提到,要堅持節約優先,實施全面節約戰略。在您看來,農產品在倉儲、物流、加工、消費等各環節應分別如何落實節約戰略?
李國祥:為節糧減損,我國已從法治、技術和政策支持等多方面開展全鏈條節糧減損,并取得一些成效。但由于長期形成的觀念和習慣、設施設備不夠發達等原因,我國農產品在一些環節仍存在較大的損失問題。減少農產品損失,杜絕食物浪費,要常抓不懈。
要加快糧食等農產品倉儲現代化建設步伐。大力推廣綠色儲糧技術和數字化技術,加快糧庫改造升級,加快實現節能溫控設施設備現代化,推進“智慧糧庫”建設。推廣“糧食銀行”,由倉儲設施設備先進的企業為農民代收代儲農產品。提高農產品運輸和物流的專用化配備水平。鼓勵并引導農產品在主產區加工并以小包裝進入市場,加快研發農產品專用裝載裝備或集裝箱。加大宣傳力度,促進消費者樹立科學的食物消費觀念。研發新技術新設備,做到不過度加工也讓農產品的外觀和口感滿足消費者需求。行業協會要積極倡導相關市場主體踐行糧食適度加工標準,引導消費者合理消費。支持中央廚房等現代化食物供應鏈發展,為更多家庭提供合理配餐,減少消費環節浪費。
(本報記者 陳 晨)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