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3家基礎電信企業相繼發布2023年上半年業績報告,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電信的經營收入為5307億元、1918.33億元和2607億元,同比分別增長6.8%、8.8%、7.6%。
“雖然增速較2022年全年略有放緩,但總體保持穩健增長,在面對有效市場需求不足、外部環境復雜嚴峻等困難和挑戰下,達到如此增速實屬不易。”中國互聯網協會應用創新工作委員會專家委員、中國電信研究院高級專家胡世良說。
算網基礎設施升級
運營商的財報一直都是電信行業發展的晴雨表。工業和信息化部最新數據顯示,1月至7月,電信業務收入累計完成10056億元,同比增長6.2%,基本與運營商收入增速一致。
“電信業務收入繼續保持較快增長,成為賦能經濟增長、提振市場信心的關鍵支撐。”胡世良告訴記者,這得益于新型基礎設施日益完善、網絡能力持續優化。上半年,中國移動投資423億元建設5G網絡,以客戶需求為導向,分場景、分區域精準推進千兆寬帶網絡建設,千兆覆蓋住戶達到3.7億戶,凈增1.1億戶;中國電信與中國聯通新增共建共享5G基站超15萬個,加快推進4G中頻一張網整合,合力打造體驗、效能、技術領先的4G/5G網絡。
“截至上半年,我國累計建成開通5G基站293.7萬個,具備千兆網絡服務能力的端口數超過2029萬個。梯次優化的算力供給體系初步構建,算力規模排在全球第二位,年增長率近30%。IPv6發展不斷深化,移動網絡IPv6主導地位持續鞏固,為行業發展奠定堅實基礎。”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與經濟研究所副總工程師張麗說。
在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新技術驅動下,算力需求增長迅速。為此,運營商紛紛加碼“東數西算”工程,中國電信在內蒙古、貴州、寧夏等地建設公共智算中心,滿足各類AI應用需求,上半年新增智算規模1.8EFLOPS,增幅達62%;中國移動數據中心能力覆蓋國家“東數西算”全部樞紐節點,對外可用IDC機架達47.8萬架,算力規模達到9.4EFLOPS,實現400G全光網從浙江到貴州5616公里世界最長距離傳輸;中國聯通機架規模超過38萬架,推動聯通云池覆蓋200多個城市。
在中國電信研究院戰略發展研究所專家熊小明看來,作為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國家隊和主力軍,運營商發展算力業務優勢明顯,既擁有多層次、廣覆蓋的數據中心,又具備豐富的骨干網和城域網資源。運營商提高算力支出,正加速算網基礎設施升級,同時在核心技術攻關、產業生態塑造、商業模式創新方面發揮引領作用。
5G規模化應用加快
在積極建設5G網絡的同時,運營商也在穩步推進5G規模化應用進程。上半年,中國移動5G套餐用戶達到7.22億戶,凈增1.08億戶,套餐滲透率達到73.3%;中國聯通5G套餐用戶達到2.32億戶,套餐滲透率達到70.86%;中國電信5G套餐用戶達到2.95億戶,套餐滲透率達到73.4%。
商業領域一直被認為是5G融合應用最廣闊的舞臺。上半年,中國電信新簽約5G商用項目約6000個,同比增長近80%,5G行業商用項目累計超過2萬個,簽約超過210億元;中國移動累計簽約5G行業商用項目超2.5萬個,上半年5G專網收入25.1億元,同比增長69.7%;中國聯通5G虛擬專網累計服務用戶數超過5800個,5G行業應用項目數累計超過2萬個,5G工廠超過2600個,在工業、電力等八大領域完成全頻段5G RedCap測試驗證。
“當前,5G的布局重點已經轉向優化網絡質量和服務水平方面,5G虛擬專網正不斷滿足各行業差異化需求。”胡世良認為,下一步,應以提質、降本、增效、減碳為目標,以解決生產經營中的問題為導向,以應用場景創新為牽引,促進5G與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的融合創新,提升5G融合應用供給能力,推動5G在生產生活中更廣泛、更深入地應用。
張麗則建議分業施策,拓展5G行業應用。一方面,加強頂層設計,推動技術融合、標準制定、行業應用和產業配套等不斷完善。另一方面,在工業、礦業、電力、港口等先導領域拓展一批具有示范效應的規模化應用,加速挖掘醫療、教育、文旅等試點領域典型應用場景。同時,鼓勵運營商及相關企業加大核心技術攻關力度,沉淀數字化轉型有效經驗、路徑和能力,不斷降低組網、設備接入、方案規劃等環節的成本。
胡世良同樣認為要通過技術創新促進5G規模化應用,在芯片、模組、終端等產品研發上下功夫,確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和安全。在標準、技術、應用、安全等領域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共同推進5G產業創新發展。
新業務成重要驅動力
在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加速融合的趨勢下,運營商緊抓機遇,云計算、物聯網等新興業務成為推動企業營收增長的重要動力。上半年,中國移動數字化轉型收入為1326億元,同比增長19.6%,占通信服務收入比提升至29.3%;中國聯通產業互聯網收入達到429.77億元,占服務收入比首次超過25%;中國電信產業數字化業務收入688億元,同比增長16.7%,占服務收入比為29.2%。
值得一提的是,上半年3家運營商在云業務方面都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移動云收入達到422億元,同比增長80.5%;天翼云收入達459億元,同比增長63.4%;聯通云實現收入255億元,同比增長36%。
分析其原因,胡世良認為,國家陸續出臺了“央企上云”等政策文件,鼓勵創新云計算技術,為產業發展創造巨大市場空間。
此外,供需兩端齊發力為產業提供有效支撐。在需求側,縣域市場逐漸成為新增長點,智慧城市、智慧社區對云服務的需求不斷增強;供給側的驅動力源自規模效應和技術能力。中國電信研究院戰略發展研究所云計算專家王朋說:“以天翼云為例,其在241個城市建設‘一城一池’節點,居公有云第一陣營,接連突破云操作系統、超大規模計算調度等多項關鍵技術,具備提供自主可控解決方案的能力,在安全方面的差異化優勢逐步顯現。”
雖然新興業務已成為運營商收入增長的“第一引擎”,但進一步分析會發現,與2022年上半年相比,3家運營商數字化轉型收入增速均呈現放緩態勢。
“當前國內市場仍然面臨需求不足、部分企業經營困難的局面。”張麗認為,受跨行業協調難度大、改造成本高等因素影響,雙千兆網絡“進場難”“進場貴”問題仍存在,延緩了部分重點場景數字化轉型步伐。截至6月底,3家基礎電信企業數據中心出入口帶寬為1016.6Tbps,同比下降9%。
胡世良則建議,政府部門應加強市場監管,盡快出臺產業數字化規范發展相關法規,維護市場良性競爭格局。運營商也應深入了解不同場景的真實需求,切實把握客戶數字化轉型痛點,構建“集約開發+本地交付”的運營模式,提供個性化數字化產品和行業解決方案;充分發揮自身“鏈主”示范引領作用,以平臺建設帶動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 (經濟日報記者 李芃達)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