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舉辦的2024數字產業鏈金融行業峰會上,與會嘉賓圍繞人工智能(AI)技術如何服務產業鏈金融展開熱議。國際數據公司(IDC)中國副總裁兼首席分析師武連峰表示,今年是AI大模型與金融行業結合落地的重要時間節點,金融行業不僅在數字化轉型上走在前列,而且也最有資金實力和意愿投資前沿技術。
在IDC發布的《洞悉產業鏈六大趨勢》中,其中一個趨勢就是全金融深化嵌入,產業鏈金融將成為中小企業獲得融資的主要路徑。人工智能驅動的產業鏈金融,可以讓產業鏈上更多“長尾”的小微企業被看見。大雁系統作為網商銀行基于數字技術開發的產業鏈金融解決方案,于4月10日進行了升級,首次將AI大模型的能力應用于產業鏈金融。這一應用并非直接生成內容、與用戶互動,而是在后臺成為金融風控系統的助手,幫助金融機構識別小微企業。
據介紹,網商銀行通過AI大模型已經搭建了包括汽車、醫療、建筑等在內的9條產業方向的142條產業鏈子鏈,識別超2100萬家產業鏈上下游的小微企業。
小微企業在被看見之后,更需要被看清。AI大模型能夠自動讀取大量研報、研究產業,形成趨勢判斷,通過分析小微企業的各項經營數據,生成最適合它們的經營畫像及信用評分。
為何要在產業鏈金融中引入AI大模型?想理解大模型應用的價值,首先需要理解產業鏈金融遇到的困境。浙江丞達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丞達”)的創始人潘弈丞表示,丞達是一家生產高溫尼龍材料的企業,新材料研發時間長,需要資金投入,但是客戶回款周期一般長達3個月。然而在金融機構眼中,丞達只是一家普通的小微企業,工商信息顯示其從事機械制造,年營業額在1000萬元左右。但是具體生產的是什么,以及最終產品去往哪里,金融機構并不清楚。因此,在沒有品牌企業擔保的情況下,丞達很難獲得符合其經營需求的貸款額度。
不過如今,通過風控系統結合AI大模型構建的產業鏈圖譜,金融機構可以發現擁有12項專利的丞達所生產的尼龍材料最終去到了知名汽車企業,成為保護連桿器核心電子器件的絕緣層。“幾年前申請信貸服務時還需要抵押房產,現在我已經可以申請到純信用貸款了。”潘弈丞說。
當身為國民經濟“毛細血管”的小微企業能夠規模化地獲得便捷靈活的資金支持后,產業鏈的資金融通和運轉效率也將大幅提升。以汽車產業鏈為例,網商銀行大雁系統已經為超過100萬家小微企業提供了信貸額度。獲得金融服務的用戶中,64%為首次獲得純信用貸款,近三成為科創型企業,且獲得了更高額度的支持。
武連峰表示,在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產業命題下,通過AI大模型構建產業鏈圖譜和專家級的信用評分,讓更好的金融服務流向產業鏈的“毛細血管”,這不失為以金融服務創新、更好服務實體經濟、推動產業升級的有益探索。 (經濟日報記者 勾明揚)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