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人找貨”到“貨找人”
近日,中國網絡社會組織聯合會、國家工業信息安全發展研究中心、中科院虛擬經濟與數據科學研究中心共同發布《中國新電商發展報告2022》(以下簡稱《報告》)。《報告》顯示,新電商應用場景日趨豐富,生產、流通、銷售等各環節不斷優化,“人、貨、場”三個基本要素在各應用場景下的內涵不斷延伸。
所謂“新電商”,是以用戶為中心,對傳統電商“人、貨、場”進行鏈路重構而產生的電商新形態新模式。與傳統電商相比,新電商的主要特征是從功能型消費向體驗式消費轉變,從以產品為中心到以用戶為中心,從單一場景到多場景融合,其主要類型包括直播電商、社交電商、社區電商等。傳統電商是“人找貨”,新電商則變為“貨找人”。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信息學院副院長華迎認為,傳統電商在展示產品信息的過程中,大多通過圖文等形式,難以面面俱到地解答消費者的問題、讓消費者快速做出購買決策。而直播電商模式通過主播講解示范、回答消費者問題等直接互動的形式,讓消費者產生親臨現場般的購物體驗,這正是新電商體驗式消費的優勢所在。
非遺技藝煥發活力
“大家看我手里的木梳,它的制作技藝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了。”在有著“百工之鄉”美譽的浙江省東陽市,“95后”非物質文化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陳浩歸通過電商直播,為消費者展示東陽木梳的制作過程,傳播梳頭按摩技巧,講述他和團隊從事非遺傳承的創業故事。和東陽木梳一樣,大量非遺技藝搭上了直播電商的快車,被更多人所了解,也讓非遺技藝的相關產品飛入尋常百姓家。
《報告》提出,消費側要塑造正確理念,引領合理消費;倡導消費者消費國貨品牌,提升國貨品牌實力;打造具有創新性、趣味性、個性化和多樣化的國潮文化商品,推動消費者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直播電商用一種更直接的方式,能夠全方位地展示我們的產品,同時與消費者實時互動。”陳浩歸說,每年通過電商渠道銷售的木梳有幾萬把,能占到總銷量的五成左右。“我想把直播電商這個渠道充分利用起來,讓瀕臨失傳的技藝煥發出新的活力。”
華迎認為,在傳統電商模式中,消費者只追求商品功能性的滿足,但選擇社交電商的用戶更追求購物前后的社交體驗。年輕消費群體不僅僅因為使用價值而購買商品,還會追求文化、信任、情感、價值觀、社交、娛樂等多層面的體驗。
平臺要履行好“看門人”義務
專家認為,圍繞消費端變革的社交電商、直播電商、社區電商等新形態新模式快速發展。同時,圍繞產業端發展的產業新電商憑借各類數字化工具向智能化工具的轉化,效率進一步提升,規模不斷擴大。多種新電商模式相互融合發展,在賦能鄉村振興及外貿發展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報告》提到,中國信息技術突破創新、新型基礎設施快速推進,為新電商發展提供了堅實產業支撐。相關部門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從產業指導、資源保障、示范推廣等多個方面,為新電商發展營造良好政策環境。隨著“放管服”改革深入推進,新業態新模式相關法律體系不斷完善,監管服務進一步優化,更加規范的市場環境激發著新電商發展活力。
中國政法大學民商經濟法學院副教授王雷認為,中國相關法律法規為電商產業的飛速發展發揮了制度激勵和制度保障作用,有利于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和國際化的營商環境。“電商平臺要履行好‘看門人’義務。”王雷說,在未來的實踐中,要在立法和司法解釋層面細化各類電商平臺的法律義務邊界,明確平臺應承擔的責任與義務,并進一步加大對消費者個人信息保護的力度。
相關稿件